Reference
|
-
王志弘(譯)(1993)。〈時空之間—關於地理學想像的省思〉(原作者:David Harvey),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頁47-79。台北:明文。
連結:
-
王志弘(1994)。〈速度的性政治:穿越移動能力的性別界分〉,《台灣社會學研究季刊》,16,147-165。
連結:
-
王志弘(2010)。〈人人需要「補缺式移動」:身障者經驗的啟示〉,《文化研究》,10,139-167。
連結:
-
王國羽(2008a)。〈身心障礙國民健康政策白皮書:普同主義與權益保障之實踐〉,《身心障礙研究》,6,13-35。
連結:
-
王國羽、呂朝賢(2004)。〈世界衛生組織身心障礙人口定義概念之演進:兼論我國身心障礙人口定義系統問題與未來修正方向〉,《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8,2,193-235。
連結:
-
王基祥(2008)。《身心障礙者交通服務之研究—以南投縣溫馨巴士交通服務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結:
-
李克翰(2009)。《成年肢體障礙者身體形象、自卑感與因應策略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心理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結:
-
李美秀(2004)。〈烙印的概念分析〉,《長庚護理》,15,2,185-191。
連結:
-
周月清(2005)。〈北歐智障者搬出「教養院」到社區居住與生活改革進程〉,《台灣社會福利學刊》,4,1,131-168。
連結:
-
周淑惠、趙偉琛、簡儀佳(2009)。〈寂靜之外:聽障旅客的旅行經驗探討〉,《戶外遊憩研究》,22,3,1-29。
連結:
-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頁122~136。
連結:
-
林姿儀(2007)。《高齡者電腦作業需求及產生電腦焦慮原因之研究》。大同大學資訊經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結:
-
林淑玟(2007)。〈整合殘障概念模式之初探〉,《國立台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與復健學報》,17,21-46。
連結:
-
邱大昕(2008)。〈「殘障設施」的由來:視障者行動網絡建構過程分析〉,《科技、醫療與社會》,6,21-68。
連結:
-
邱大昕(2009)。〈無障礙環境建構過程中使用者問題之探討〉,《台灣社會福利學刊》,7,19-46。
連結:
-
邱大昕(2011)。〈誰是身心障礙者:從身心障礙鑑定的演變看「國際健康功能與身心障礙分類系統」(ICF) 的實施〉,《社會政策與討會工作學刊》,15,2,187-213。
連結:
-
邱曉萍(2009)。《從聽障者日常生活探討行動電話使用需求與要求》。國立交通大學工業工程與管理系所博士論文。
連結:
-
胡名霞、謝智仱、成戎珠、吳雪玉、吳英黛(2006)。〈中老年長期失能者輪椅使用調查報告〉,《物理治療》,2,98-111。
連結:
-
唐宜楨、陳心怡、吳慧菁、鄭詩蓉、高藝洳(2009)。〈身心障礙污名認知與污名主觀經驗—以精神疾病患者及脊髓損傷者為例〉,《身心障礙研究》,7,4,230-244。
連結:
-
張玉君、翁敬閔(2007)。〈聽覺障礙者使用航空運輸滿意度之調查研究〉,《身心障礙研究》,5,46-63。
連結:
-
張玉君、周羲華、翁敬閔(2008)。〈視覺障礙者使用航空運輸滿意度之調查研究〉,《中國土木水利工程學刊》,20,405-414。
連結:
-
郭孟瑜(2006)。〈視覺障礙者的休閒阻礙與因應方式:一位全盲成人的經驗剖析〉,《身心障礙研究》,4,46-63。
連結:
-
張昭容、程敏華、張維琴、黃子珍(2010)。〈脊髓損傷病人身心社會調適之探討〉,《榮總護理》,27,4,373-381。
連結:
-
張恆豪、蘇峰山(2009)。〈書評:Disability Rights and Wrongs〉,《臺灣社會福利學刊》,7,2,191-205。
連結:
-
曾思瑜(2003)。〈從「無障礙設計」到「通用設計」--美日兩國無障礙環境理念變遷與發展過程〉,《設計學報》,8,57-76。
連結:
-
黃耀榮(2006)。〈建築物視障者通行環境建構之研究〉,《建築學報》,56,1-26。
連結:
-
潘佩君(2012)。《社會模型實踐與侷限:以英國里茲老人與障礙者的交通方案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博士論文。
連結:
-
賴淑蘭、陳貴珍(2009)。〈成年後失明者學習方案暨參與阻礙研究〉,《復健諮商》,3,1-30。
連結:
-
蘇怡帆(2010)。《看見/看不見的城市:視障者在城市空間中的移動經驗》。國立台灣大學工學院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
連結:
-
龔立人(2012)。〈不是後補,而是尊貴的賓客:身心障礙者與耶穌的會遇〉,《輔仁宗教研究》,24,1-19。
連結:
-
Akiyama, T. (2007). Local Transport Systems for the Elderly and Disabled.
連結:
-
Bickenbach, J. E., Chatterji, S., Badley, E. M., Ustun, T. B. (1999). Models of disablement, universalism and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s, disabilities and handicap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48, 1173-1187.
連結:
-
Bukov, A., Maas, I., & Lampert, T. (2002). Social Participation in Very Old Age 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Findings From BASE. The Journals of Gerontology Series B: Psychological Sciences and Social Sciences, 57(6), P510-P517.
連結:
-
Butler, R., & Bowlby, S. (1997). Bodies and spaces: an exploration of disabled people's experiences of public space. Environment and Planning D, 15, 411-434.
連結:
-
Carey, A. C. (2009). On the margins of citizenship: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and civil rights in twentieth-century America: Temple Univ Pr.
連結:
-
Cobb, R. W., & Coughlin, J. F. (2000). How will we get there from here? Placing transportation on the aging policy agenda. Journal of Aging and Social Policy, 11(2/3), 201-210.
連結:
-
De Kleijn-de Vrankrijker, M. W. (2003). The long way from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impairments, disabilities and handicaps (ICIDH) to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functioning, disability and health (ICF). Disability & Rehabilitation, 25(11-12), 561-564.
連結:
-
Freund, P. (2001). Bodies, Disability and Spaces: The social model and disabling spatial organisations. Disability & Society, 16(5), 689-706.
連結:
-
Gruenberg, E. M. (1977). The failures of success. The Milbank Memorial Fund Quarterly. Health and Society, 3-24.
連結:
-
Goffman, E. (1963).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Touchstone.
連結:
-
Golledge, R. G. (2004). Disability, disadvantage, and discrimination: An overview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blindness in the USA. Applied geography: A world perspective, 77, 213.
連結:
-
Kitchin, R. (1998). 'Out of Place', 'Knowing One's Place': space, power and the exclusion of disabled people. Disability & Society, 13(3), pp. 343-356.
連結:
-
Macintyre, S., Ellaway, A., & Cummins, S. (2002). Place effects on health: how can we conceptualise, operationalise and measure them?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55, pp.125-139.
連結:
-
McCluskey, M. T. (1987). Rethinking Equality and Difference: Disability Discrimination in Public Transportation. Yale LJ, 97, 863.
連結:
-
Mitra, S. (2006). The capability approach and disability. Journal of disability policy studies, 16(4), 236-247.
連結:
-
Napolitano, S. (1996). Mobility impairment. In G. Hales (Ed.), Beyond Disability: Towards an Enabling Society (pp. pp. 30-35). London: Sage.
連結:
-
Nirje, B. (1969). The normalization principle and its human management implications. Changing patterns in residential services for the mentally retarded, 179-195.
連結:
-
Oliver, M. (1996). Understanding Disability: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London: Macmillan Press Ltd.
連結:
-
Priestley, M. (1995). Dropping'E's: the missing link in quality assurance for disabled people. Critical Social Policy, 15(44-45), 7-21.
連結:
-
Schillmeier, M. (2008). (Visual) Disability–from exclusive perspectives to inclusive differences. Disability & Society, 23(6), 611-623.
連結:
-
Scotch, R. K. (2001a). A Civil Rights Law for Disabled People From good will to civil rights: Transforming federal disability policy (pp. pp.3-14).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 Pr.
連結:
-
Scotch, R. K. (2001b). From Good Will to Civil Rights From good will to civil rights: Transforming federal disability policy (pp. pp.15-40). Philadelphia: Temple Univ Pr.
連結:
-
Shakespeare, T. (2007a). Critiquing the social model Disability Rights and Wrongs (pp. 29-53). New York and London.
連結:
-
Stein, M. A., & Stein, P. J. S. (2006). Beyond disability civil rights. Hastings LJ, 58, 1203.
連結:
-
Swain, J., & French, S. (2008). Disability on equal terms: Sage.
連結:
-
Verbrugge, L. M., & Jette, A. M. (1994). The disablement proces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38(1), 1-14.
連結:
-
WHO. (2011). World report on disability. Published June.
連結:
-
Zola, I. K. (1989). Toward the Necessary Universalizing of Disability Policy. The Milbank Quarterly, 67, pp.401-428.
連結:
-
一、中文
-
內政部(2007)。《中華民國九十五年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報告》。台北:內政部。
-
內政部(2009)。《身心障礙者權益保障白皮書》。台北:內政部。
-
王育瑜(2002)。〈英國社區照顧的批判—身心障礙者的觀點〉,《社區發展季刊》,97,249-254。
-
王育瑜(2012)。〈照顧與社區生活〉,王國羽、林昭吟、張恆豪(編),《障礙研究:理論與政策應用》,頁203-239。台北:巨流。
-
王國羽(2008b)。〈聯合國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對我國的啟示〉,《社區發展季刊》,123,106-116。
-
王國羽(2012a)。〈楔子〉,王國羽、林昭吟、張恆豪(編),《障礙研究:理論與政策應用》,頁1-5。台北:巨流。
-
王國羽(2012b)。〈障礙概念模式與理論發展〉,王國羽、林昭吟、張恆豪(編),《障礙研究:理論與政策應用》,頁43-70。台北:巨流。
-
王國羽(2012c)。〈世界衛生組織分類系統與障礙測量議題〉,王國羽、林昭吟、張恆豪(編),《障礙研究:理論與政策應用》,頁71-100。台北:巨流。
-
王國羽、陳昭榮(2011)。〈台灣障礙者的空間分佈與社會排除:GIS資料初步分析與討論〉,「2011年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靜宜大學。
-
王德睦、張國偉、林怡婷、陳昭榮、黃怡婷(2011)。台灣地區兩性死亡率下降之地區擴散分析。「2011年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靜宜大學。
-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4)。《推動無障礙交通環境行動方案》。台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1995)。《無障礙交通環境之規劃—無障礙運輸服務方式(修訂本)》。台北:交通部運輸研究所。
-
交通部運輸研究所(2007)。《大眾運輸事業法定優待票價差額補貼作業執行方式之研究》。台北市:交通部運研所。
-
朱元鴻(2006)。〈他說的,可不就是你!評高夫曼《污名》〉,《台灣社會學刊》,37,243-250。
-
朱啟華(2005)。《視覺障礙學生搭乘大眾運輸工具相關問題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特殊教育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
-
吳秀照(2005)。〈從理論到實踐:身心障礙就業服務之理念與服務輸送的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12,104-117。
-
吳佳綺(譯)(2010)。《質性資料的分析》 (原作者:Graham R. Gibbs)。台北:韋伯。
-
吳武典、簡明建、王欣宜、陳俊隆(2001)。〈對殘障者的態度調查及二十年前後的比較〉,《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1,77-88。
-
李政隆(編譯)(1986)。《適應殘障者之環境規劃》 (原作者:日本建築學會、日本健康環境體系研究會)。台北市:大佳。
-
李翠鵑(2004)。《跨越視覺世界的藩離—盲人的知覺現象學》。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沈惠貞(2004)。《聽覺障礙者就業所需工作社會技能之研究—以台北市立啟聰學校為例》。輔仁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周月清(2000)。《障礙福利與社會工作》。台北:五南。
-
官威政(2004)。《93年度嘉義縣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報告》。嘉義縣政府2004年委託研究計畫。
-
林仲峰(2006)。《身心障礙者使用交通工具免徵牌照稅政策評估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
林明禛(2004)。〈談老人社區照顧服務輸送品質〉,《社區發展季刊》,106,141-150。
-
林昭吟、張恆豪、蘇峰山(2012)。〈障礙立法發展與法律權益〉,王國羽、林昭吟、張恆豪(編),《障礙研究:理論與政策應用》,頁101-129。台北:巨流。
-
林惠玲、陳正倉(2011)。《應用統計學(四版修訂版)》。台北:雙葉書廊。
-
林萬億(2010)。《社會福利》。台北:五南。
-
林麗純(2010)。《身心障礙者使用牌照稅免稅政策問題之界定》。東海大學公共事務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
-
邱大昕(2012)。〈無障礙環境與輔具〉,王國羽、林昭吟、張恆豪(編),《障礙研究:理論與政策應用》,頁264-280。台北:巨流。
-
邱瑞鑾(譯)(1997)。《潛水鐘與蝴蝶》 (原作者:Jean-Dominique Bauby)。台北:大塊文化。
-
徐惠蘋(2007)。《腎藏移植者生活經驗之詮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
張恆豪、陳怡如(2012)。〈誰停了『殘障』停車位?障礙的公共空間與差異的政治〉。「2012年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中正大學。
-
張恆豪、蘇峰山(2012)。〈西方社會障礙歷史與文化〉,王國羽、林昭吟、張恆豪(編),《障礙研究:理論與政策應用》,頁11-41。台北:巨流。
-
張家綺(2004)。《聽障者休閒參與對其心理及行為之影響》。世新大學觀光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張稚鑫(2004)。《徘徊在「聽」與「聾」之間:回歸主流教育中聽障大學生的身分認同》。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莊月玲(2008)。《台灣脊髓損傷者福利需求及其生活品質之研究》。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五南。
-
陳惠萍(2003)。《常體之外--「殘障」的身體社會學思考》。東海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
陳錦純(1998)。〈飛鳥與百合〉,正中書局(編),《不要只看見我看不見》,頁11-22。台北:正中。
-
曾凡慈(譯)(2010)。《污名:管理受損身分的筆記》(原作者:Erving Goffman)。台北:群學。
-
曾資婷(2011)。《山鬼》。東海大學美術學系碩士論文。
-
曾鈺婷(2009)。《女性肢體障礙者之身體形象、認同與照顧:社會模式之運用與檢視》。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
黃光國(譯)(1988)。《自卑與超越》(原作者:A. Adler)。台北:志文。
-
黃珮婷(2012)。《探討中年小兒麻痺女性的經驗:身體、性別和性別角色的交織》,「2012年台灣社會福利學會年會暨國際學術研討會」發表之論文,中正大學。
-
黃晨熹、周燁、劉紅(譯)(2003)。《社會福利政策導論》(原作者:Neil Gilbert & Paul Terrell)。上海: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
-
楊朝傑(2010)。《探討不同障別之身心障礙者使用復康巴士之頻率及使用目的—以台北市伊甸無障礙交通服務為例》。國立陽明大學物理治療暨輔助科技學系碩士論文。
-
萬明美(1996)。《視覺障礙教育》。台北:五南。
-
葉琇姍、陳汝君(譯)(2004)。《失能、障礙、殘障:身心障礙者社會工作的省思》(原作者:Michael Oliver & Bod Sapey)。台北:心理。
-
廖彥璋(2006)。《環境因素影響障礙者社會參與之初探—以肢體障礙者為例》。國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
廖慧燕(2008)。《建築物無障礙設施設計規範解說手冊》。台北:內政部。
-
鄭尹惠(2010)。《嘉義市99年度身心障礙者生活狀況與福利需求調查報告》。嘉義市政府社會處2010年委託研究計畫。
-
鄭清霞(2007)。《嘉義縣 96 年度身心障礙者生活需求調查報告》。嘉義縣政府社會處2007年委託研究計畫。
-
鄭鳳齡(2005)。《身心障礙者社會網絡與生活狀況之研究--以台中縣身心障礙者為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
簡春安、鄒平儀(2004)。《社會工作研究法》。台北:巨流。
-
藍武王、羅世譽(1990)。〈台灣地區運輸障礙者之旅次特性調查分析〉,《運輸計畫季刊》,19,4,373-388。
-
二、英文
-
Bernier, B., & Seekins, T. (1999). Rural transportation voucher program for people with disabilities: Three case studies. Journal of Transportation and Statistics, 2(1), 61-70.
-
Gilbert, N., & Terrell, P. (2004). Dimensions of social welfare policy. Recherche, 67, 02.
-
Gonzales, L., Stombaugh, D., Seekins, T., & Kasnitz, D. (2006). Accessible Rural
-
Lewis, R. B. (1993). Special education technology: Classroom applications: Brooks/Cole Publishing Company.
-
Moores, D. F.(1996). Educating the Deaf: Psychology, principles, and practices(4th ed.).Boston: Houghton Miffkin Company.
-
Oliver, M. (2009). Understanding Disability: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
Priestley, M. (2003). Disability: A life course approach: Polity Malden, ME.
-
Shakespeare, T. (2007b). Disability Rights and Wrongs The family of social approaches (pp. 09-28). New York and London.
-
Social Care, Housing and Health Directorate.(2003). Blue Badge Scheme (Disabled Persons’ Parking Badge Scheme).
-
Stahl, A. (1991). Providing Transportation for the Elderly and Handicapped in Sweden: Experiences Gained and Future Trends. Stockholm: Swedish Transport Research Board, Stockholm, Sweden
-
Wright, B. A. (1983). Physical disability, a psychosocial approach: Harper & Row New York.
-
三、網頁資料
-
英國政府網站(2013)。網址:https://www.gov.uk,檢索日期:2013.01.18。
-
內政部身心障礙服務入口網(2012a)。專用停車識別證,網址:http://dpws.moi.gov.tw/commonch/home.jsp?menudata=DisbMenu&contlink=ap/parkingcard_view.jsp&dataserno=200903050001&mserno=200805260011&serno=200805260019,檢索日期:2012.11.07。
-
內政部身心障礙服務入口網(2012b)。(各直轄市、縣市政府辦理身心障礙者復康巴士服務彙整表《101.10.15製表》),網址http://dpws.moi.gov.tw/commonch/home.jsp?menudata=DisbMenu&contlink=ap/statistics_view.jsp&dataserno=201106140001&mserno=200805260001&serno=200805260001,檢索日期:2012.11.07。
-
內政部戶政司(2012)。縣市人口按單齡,網址:http://www.ris.gov.tw/zh_TW/346,檢索日期:2012.10.30。
-
內政部統計處(2012)。內政部統計月報--身心障礙者人數-障礙、縣市及年齡別,網址:http://sowf.moi.gov.tw/stat/month/list.htm,檢索日期:2012.10.29。
-
立法院國會圖書館(2011)。大眾運輸系統無障礙空間總檢討專案報告會議記錄,網址:http://npl.ly.gov.tw/npl/report/1000420/8.pdf,檢索日期:2012.11.08。
-
行政院公報資訊網(2011)。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補助原住民就醫交通費實施要點修正規定。網站:http://gazette.nat.gov.tw/EG_FileManager/eguploadpub/eg017010/ch02/type2/gov13/num2/Eg.htm,檢索日期:2012.12.05。
-
嘉義縣公共汽車管理處(2012),網址:http://www.cybus.gov.tw/index.jsp?req=fookong.jsp,檢索日期:2012.9.18。
-
嘉義市政府社會處(2012a)。「嘉義市榮譽乘車證」申辦說明暨使用須知,網址:http://www.chiayi.gov.tw/web/social/allpage.asp?sn=20061117155709,檢索日期:2012.11.07。
-
嘉義市政府社會處(2012b)。身心障礙者輔助器具補助,網址:http://www.chiayi.gov.tw/web/social/allpage.asp?sn=20061115174145,檢索日期:2012.11.07。
-
嘉義縣政府社會處(2012a)。身心障礙者免費乘車,網址:http://www.sabcc.gov.tw/informationshow.aspx?mid=236&pid=1889,檢索日期:2012.11.07。
-
嘉義縣政府社會處(2012b)。身心障礙者輔具費用補助基準表,網址:http://www.sabcc.gov.tw/formdownloadlist.aspx?mid=36&typeid=12,檢索日期:2012.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