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5.205
  • 學位論文

繪製光影地圖:台北金馬影展系譜考(1980-2012)

Mapping out the History of Cinematic Exhibition: A Genealogy of The Taipei Golden Horse Film Festival(1980-2012)

指導教授 : 唐士哲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金馬影展」是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影展,1980年揭幕後旋即成為台北藝文圈的朝聖之地。到了年底,時序漸冬,「跑影展」成為影癡們身體的記憶、成為一種儀式。時至今日,金馬影展不再獨大,各類影展百家爭鳴。這份論文處理的是一部關於金馬影展的歷史、是台灣的影展史/始,也是台灣30多年來與電影映演相關的社會文化史。書寫這份歷史,不在於替宏觀的大歷史敘述做解釋,而在於透過勾勒金馬影展這30多年來的一些事件,去追尋細碎、甚至是不具官方正當性的史料,嘗試在細節中梳理出有意義的脈絡。   本文以文化地理學的理論取徑想像歷史、敘述歷史。「地理」並非單純指涉物理疆域的空間,而是關於地緣政治、關係空間、社會空間、場域、空間再現、跨國地域流動、文化空間性等多重面向;企圖讓地理映疊歷史、空間構連時間、讓歷史地理之間產生關連與流變,是時間-空間並重,相互交融,建立一種新的理論語言和研究視野。   依循此理論視野,本論文通過歷史檔案分析,考察金馬影展的權力地景。本文描繪從家國論述到文化經濟的地景形構,並從中抽絲剝繭出隱匿其中的家國話語、地緣政治、商業齟齬的論爭。整體而言,金馬影展從90年代前的晚期戰備社會徵候,轉變為文化經濟論述的實驗場、成為當今台灣電影文化的重要場景之一。再者,藉由多重影展參與者的歧異論述,脈絡化理解金馬影展作為一處影像展演空間,生產了什麼樣的電影與社會文化意涵,讓「金馬影展」的空間性格被體現(embodied)而非再現(represented)。本研究是以對金馬影展的厚描,打破當今社會對影展扁平化、去時空化的單一文化想像;是以爬梳細緻的文字史料,追憶重層迷戀中的歷史痕跡。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張小虹(1996)。《慾望新地圖》。台北:聯合文學。
端木芸珊(2008)。《從工作者觀點探討台灣影展工作環境及其影響》,「2008文
端木芸珊(2010)。《從工作者觀點探討台灣影展工作環境及其影響》。台北藝術 
蕭阿勤(2012)。《重構台灣:當代民族主義的文化政治》。台北:聯經。
史書美(2013)。《視覺與認同:跨太平洋華語語系表述.呈現》。台北:聯經。

被引用紀錄


陳惟真(2015)。以計畫行為理論與涉入程度探討影展觀眾忠誠度-以金馬影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5.0000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