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19.199
  • 學位論文

個人資料保護法資訊運用限制之研究

指導教授 : 郝鳳鳴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2010年5月26日修正公布「個人資料保護法」全文計56條,除第6條、第54條之條文外,其餘條文皆於2012年10月1日正式施行,主要擴大保護客體、普遍適用主體,新增特種個人資料、告知義務之要求、資料當事人得拒絕行銷、民刑事責任與行政處罰、團體訴訟的引進等,以符合國際立法之趨勢並更周全保護民眾之個人隱私,在現今資訊日益發達之社會生活中,全民皆有個人資訊交換與分享之需求,在享受資訊自由之利益的同時,應注意不得侵害他人隱私權益,所以對於資訊的運用與限制應有所認識,因此,探究個資法對於個人資料之資訊運用限制,為本論文之目的,因此將研究題目訂定為「個人資料保護法資訊運用限制之研究」。 為文首先探討個資法資訊運用限制之概念,探究保護之客體,即個人資料,分析個人資料之種類有哪些,以及我國個人資料保護等相關法規所規範之主體與客體之涵蓋範圍,然後就個人資料保護法的立法目的,即個人人格權的隱私權保護,從憲法出發探討基本人權是否包含人格權與隱私權,其所要保護的隱私權內涵為何,從而探討資訊隱私權及資訊自主權是否受到絕對之保護,並探討個人資料與隱私權及資訊自主權之關係;再者,當資料管理者在個人資料之蒐集、處理及利用時,如何避免侵害被使用者之個人人格權,並促進個人資料之合理利用作一番之探討。最後就個人資料保護法之保障個人資料隱私權之規範,於目的明確原則與限制利用原則之間為探究,並衍申論述蒐集、處理、利用個人資料之限制,以及特定目的外之處理與利用及例外之種種問題為探討。 因此本文內容第一章為緒論,敘述研究動機、研究問題、研究目的、研究方法與範圍及限制。本文於第二章主要討論個資法資訊運用限制之概念,探究保護之客體,即個人資料,分析個人資料之種類有哪些,其中就個人敏感性資料之特別保護理由,與個人資料識別及可識別性之差異及其涵蓋之問題分析討論之。接續於第三章為資訊運用限制所保護之核心內涵,就資訊隱私權與資訊自主權方面之區別與角度作探討,並深入在個人就資訊自主與資訊自由之原則,與資訊自主控制與運用限制之兩種權益平衡,以當事人自治的資訊保護來出發,探討資訊自主控制與運用限制之保護範圍,並就資料管理者對於隱私保護他律或自律等相關問題作一番探討。然後於第四章就資訊運限制之原則規範為開端,來分析關於目的明確原則與限制利用原則,就特定目的明確規範,延伸至蒐集告知原則與當事人同意等問題,並就法規範之特定目的處理利用之限制作探討,最後第五章就資訊運用於特定目的外之限制方面,探討現行個人資料保護法等相關法律規範之種種扞格問題,以及特定目的外合法與正當性之探究,最後於第六章綜合結論並提出筆者之建議,希望藉由此篇論文,可以讓讀者喚醒自我個資權益保護意識,進而尊重他人個資隱私及自主權益,以及個資法運用限制之理由及目的,能在生活或工作中以正確方式運用他人個資。

參考文獻


6.簡郁庭,個人資料揭露案例之研究─以隱私權保障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
5.蔡秉錡,敏感性個人資料保護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12年。
6.黃維民、林士凱、陳怡君、高鈺勛,以資訊安全觀點探討影響醫師使用電子病歷之研究,2014第17屆科際整合管理研討會,2014年6月22日。
3.呂丁旺,淺析修正「個人資料保護法」,月旦法學雜誌,第183期,2010年8月。
34.劉靜怡,不算進步的立法:「個人資料保護法」初步評析,月旦法學雜誌,第183期,2010年8月。

被引用紀錄


呂少莘(2018)。資料保護法之目的限制原則研究-歐盟、英國及我國法之比較〔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1800023
孫鈺婷(2015)。行動裝置應用程式之隱私問題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031220151029256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