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2.14.85.76
  • 學位論文

分析電視新聞如何再現食安議題:以2013年食用油事件為例

指導教授 : 盧鴻毅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要   食品安全成為國內近年來重要的風險溝通議題。由於新聞媒體在風險新新聞扮演重要角色,本研究以電視新聞報導為分析對象,採用內容分析、框架分析與符號學分析,探討新聞如何再現2013年食用油事件。研究項目包括食用油新聞消息來源為何?報導議題取向為何?較常使用哪些框架進行新聞事件再現?在感官主義與商業競爭下,是否為了吸引閱聽人目光,致力於食安新聞感官化? 透過內容分析與符號學分析,本研究發現,在國內電視報導食用油新聞中,「政府機構/官員」為主要的消息來源;「提出澄清與呼籲」與「不肖商人」為新聞工作者最使用的新聞議題框架;此外,媒體擅長以「衝突化」的感官手法,凸顯事件中雙方對立情形。   本研究結果建議,新聞工作者應加強專家學者與非營利組織等消息來源之間的互動關係,給予閱聽人更多風險參考資訊;新聞議題也應該提升至制度探討等面向,才能回應國內食品安全的根本性問題;此外,即便感官主義能夠讓食安問題簡易化,但新聞記者必須適當使用,否則容易扭曲事實真相,加深民眾對食安事件的恐慌與憤怒。 關鍵字:食用油事件、電視新聞、感官主義、風險新聞、食品安全

參考文獻


嚴思祺(2012)。《臺灣英文報紙的新聞框架分析--以開放美國牛肉進口爭議新聞為例》。臺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侯心雅(2011)。影響大學生預防集資訊尋求行為意圖的因素:以毒奶粉事件為例。健
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報,36,35-52。
謝君蔚、徐美苓(2011)。媒體再現科技發展與風險的框架與演變:以基因改造食品新
食品衛生管理法(2013修正)。

被引用紀錄


邱顯彰(2015)。探討與比較不同食安事件對食品類股之宣告效果〔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0082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