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38.228.191
  • 學位論文

中國電影與社會底層再現―― 以《天注定》為例

Chinese Films and the Represtaion of the Social Subaltern――The Case of Jia Zhangke’s A Touch of Sin

指導教授 : 羅世宏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中國社會自1978年鄧小平宣示「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快速發展,同時也出現、累積了大量的社會矛盾。在劇烈變化的中國社會底下,出現了被稱作「權貴資本主義」的特殊社會發展型態,隱藏著一味追求經濟繁榮所衍生而來的問題,包括貧富差距擴大、城鄉發展不均衡、農村衰敗、官員貪污腐敗、官商勾結等。社會的價值觀、道德觀、家庭關係等也面臨著不同以往的挑戰,追求物質上的消費和滿足讓中國社會產生了集體「向錢看」的生活目標,中國社會廣大的底層小人物們努力在社會中求生存,卻愈顯困難,且人們的心靈生活隨著物質生活提高反而更加匱乏,人與人互動冷漠,自我價值難以實現。   而電影作為一種理解社會的方式、反照真實生活狀態的媒介,在現今中國社會中是一項重要的參考指標。中國的電影產業隨著改革開放後發展快速,在中國電影史上過去曾經出現過許多以中國底層民眾為主題的電影,這些佔中國社會人口的大多數卻往往是權益最容易被忽視的一群人。   本研究藉由觀看在電影中再現出的社會底層小人物,試圖論證電影所描述的內容與社會脈絡的現況確有連結,分析電影中有可能呈現中國社會所隱含的問題。本研究以賈樟柯的《天注定》為文本分析案例,並運用電影理論家巴贊及其推崇的寫實主義理論、作者論為理論基礎,運用符號學分析方法對文本進行分析。   研究結果發現,中國的第六代電影導演因所處的時代脈絡與現有中國電影產業環境和體制無法相應,因而造就了他們轉將鏡頭聚焦在社會底層人民,再現底層小人物的生活狀況,以及社會因為轉型所衍生的諸多問題,可論證為是時代下造就了導演產製出此種主題的電影作品。   另外賈樟柯從過去到現今的作品一貫地維持自己對於社會底層的人文關懷,然而現今社會所引發出的問題,使他不得不開始增強自我的敘事風格,除了寫實的手法外,亦增加了符號隱喻以及暴力的美學。而《天注定》結合了寫實主義的表現手法和符號的象徵寓意,再現了處於中國社會底層的小人物真實生存狀態,以及其所遭遇的挑戰和困難,同時,藉由許多暴力的元素傳達出對於現今社會和體制的不滿,也運用影片中的符號寓意對社會進行批判。

參考文獻


黃也權(2012)。《中國大陸電影產業發展之政經分析》。成功大學政治經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裕亮(2007)。〈從紅色經典到愛國主義商品:大陸主旋律電視劇文本意義的變遷〉。《中國大陸研究》,4:1-29。
Dudley Andrew著,陳國富譯(1983)。《電影理論》,台北:志文。
Sun, W.(2012). Subalternit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Rural Migrants ,Cultural Activism, and Digital Video Filmmaking﹒Javnost-the public,19(2),83-100.
一、 中文部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