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Abstract
|
The research of the teaching belief of Taiwanese folk artists in teaching local arts
for inferitance
Abstract
As an important role for traditional cultural diffusion, the folk artists have engagedinlocal arts for long periods of time. In many variousregions, folk artists entertain and perform for traditional religionsin order to promote local arts and urge the inheritance of our history, an invisible cultural property of our nation. Most important of all, Taiwanese folk master artists’ beliefs in teachinglocal art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cultural inheritance.
The study aims to probe the teaching beliefs of folk artists when they performintergenerational teaching of vernacular art, which included:(1)the motivations of folk artists, (2) to understand their purpose and value when folk artists devoted to continue vernacular art, (3)explore the teaching belief of folk artists in passing onthelocal art
The study utilized a qualitative research, mainly based on the methodology of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ing. The interview outline is mapped out first, and six subjects are interviewed according to our research goal. After analyzing the interviews, the researchers conclude the findings and makes some suggestions for advanced studies.
The conclusions are as followed:
(1) The learning motivations of folk artists mainly came from family factors, other reasons including improving life qualities, talents and personal hobbies.
(2) The legacy “glove puppet”, which came from folk artists could enhance modern people to realize the revolution of glove puppet and continue to extend native culture, enhance the emotional bond between generations and promote positive conduct.
(3) The teaching beliefs include: teacher’s role, the difference between individual student and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o learners, it is important to build up the internal culture value and external vernacular art value. To participations, exchanging theories and interactive are our main purpose. To deepen the significance of life and self-affirmation, devoting whole life to vernacular art is a positive way to create the value of life.
According to the research conclusion, the researcher provides some suggestions for future studies.
Key words::Taiwanese folk master artis、Local art、Culture inheritance、
Intergenerational learning、Teaching beliefs
|
Reference
|
-
方淑玉(2003)。國民中學實施青少年與老人代間方案之成效研究-一個行動研究之取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連結:
-
王百合(2007)。高齡薪傳者與學習者代間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未出版博士論文),高雄市。
連結:
-
李藹慈(2010)。某國際企業資深教育訓練人員之生涯敘說。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7,199-243
連結:
-
李濟仲、廖生民(2010)。期望價值信念與健身運動行為改變階段。中華體育季刊,第22卷第3期,頁57-66
連結:
-
沈連魁、劉從國(2007)。教師教學信念意涵之探討。中正體育學刊,(1),01-11
連結:
-
林章榜(2007)。應用Eccles期望-價值理論於高中學生休閒運動涉入程度之研究。弘光學報51期,台中市。
連結:
-
施淑娟(2011)。美語教學影響蒙特梭利教師發展合宜教學信念之研究。慈濟大學人文社會科學學刊,12,p35-70。
連結:
-
陳毓璟(2014),代間學習策略融入社會老年學之學習歷程與成效研究。教育科學研究期刊,59(3),1-28
連結:
-
陳美如、鄭芬蘭(2007)。老人參與國小鄉土教育後學童對老人觀感之改變。台東大學教育學報,18(2),67-104
連結:
-
陳家慧(2009)。民間說唱藝師-王玉川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南市。
連結:
-
陳淑琴(2007)。幼兒教師主題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研究。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1(2),27-52。
連結:
-
陳怡真(2007)。老幼代間環境教育課承建構之探究—以基隆市某國小附幼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在職進修碩士論文(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連結:
-
陳秋虹(2011)。偶戲在通識課程教學之應用研究。正修學報,24,p213-232。
連結:
-
郭惠蓉(2012)。臨床教師核心能力指標建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
連結:
-
葉芳君(2009)。以陳錫煌藝師個案為例探討台灣布袋戲藝師之傳承。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型設計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連結:
-
梁鳳珠(2012)。教師教學信念之影響因素分析。教育研究論壇,3(2),p157-172。
連結:
-
廖苑如、林麗嬋(2013)。三代同堂式微下的代間照顧。源遠護理,7(2)
連結:
-
劉威德(2002)。教師教學信念系統與教學行為關係之研究。中州學報第15期。
連結:
-
鄭孟婕(2012)。幼兒園代間學習與幼兒對老人態度及高齡者生命意義感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嘉義縣。
連結:
-
蕭勝斌(2008)。高齡者服務學習的促進策略。明新學報,34(1)頁345-359
連結:
-
謝依婷(2005)。國民小學布袋戲社團運作及教學方法之個案研究-以台北市
連結:
-
藍凱柔(2011)。布農語初級教材分析及族語教學歷程個案研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人文藝術學院台灣文化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連結:
-
Knapp, J. L. (2000). Changing students’ perceptions of aging: The impact ofintergeneration service learning course. Educational Gerontology, 26, 611-621.
連結:
-
Mezirow, J. (1991). Transformative dimensions of adult learning. San Francisco:Jossey-Bass.
連結:
-
Newman, S. (2006). Research and intergenerational studies: A global perspective.Journal of Intergenerational Relationships, 4(2), 111-113.
連結:
-
Newman, S., Faux, R., & Larimer, B. (1997). Children’sviews on aging: Theirattitudes and values. The Gerontologist, 37(3), 412-417.
連結:
-
參考文獻
-
一、中文部份
-
內政部(2011)。2014人口結構分析。2015年1月17日取自
-
http://www.moi.gov.tw/stat/news_content.aspx?sn=9148
-
方正一(2004)。一個國小英語教師教學信念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
-
方珮玲(2006)。高齡者參與代間方案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
王恭志(2000)。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實務之探析。教育研究資訊,8(2),84~98。
-
王百合、楊國德(2009)。高齡者的第二個舞臺:薪傳技藝之代間學習,成人及終身教育學刊,12,157-196
-
全秀蘭(2012)。文化傳承對老人自我實現、成功老化之研究-以布農族Lileh之聲傳統音樂社團為例。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南投縣。
-
李正賢(譯)(2006)Catherine Marshall,Gretchen B. Rossman著。質性研究:設計與計畫撰寫。台北:五南。
-
吳根明、李文欽(2013)。代間學習與文化傳承之研究:以屏東縣一所國小客家獅隊為例。2013南臺灣社會發展學術研討會。
-
-
吳許暉(2007)。代間環境教育方案之研究-以自然中心銀髮志工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
-
巫雅蓉(2011)。代間學習參與者社區意識之轉化學習歷程研究-以台南市南區樂齡學習中心為例。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市。
-
吳佩瑜(2014)。結合地方文化館於文化傳承推廣之研究。世新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
林如萍(主編)(2009)。祖孫代間教育質行策略彙編。台北市:教育部。
-
林宜穎(2004)。美國代間學習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
-
林歐貴英(2003)。建構代間關係的橋樑-幼兒與老人代間方案之概念與發展。載於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家庭教育新紀元(241-264頁)。臺北:師大書苑。
-
林麗惠(2003)。運用代間方案推度社區成人教育。成人教育學刊,72,46-49。
-
胡夢鯨((2014)。日本高齡社會動能。活石文化,台北市。
-
侯慈蘋(2013)。屏東縣國小教師教學信念與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社會發展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市。
-
洪淑惠(2008)。南投縣國民小學實施代間教育之研究。南開科技大學福祉科技與服務管理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南投縣。
-
涂嘉新(2004)。幼兒與安養機構老人代間關係發展歷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
翁郁婷(2008)。參與幼稚園代間方案對社區老人的影響。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
教育部(2006)。邁向高齡社會政策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
許亞文(2010)。百年老店的接班傳承與代間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高齡者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
-
張尹欣(2012)。中國民族舞蹈教師教學信念之研究–以上榕舞蹈補習班為例。中國文化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
-
曾進勤(2004)。 老有所用─高齡者參與薪傳教學方案服務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市。
-
馮琇雯(2002)。國民小學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效能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
-
黃富順(2002)。成人學習。台北:五南。
-
黃富順(2004)。高齡學習。台北:五南。
-
黃郁喬(2013)。志工活動涉入與滿意度研究:兼論生命意義感的干擾效果-以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為例。國立嘉義大學管理學院觀光休閒管理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
-
黃雅玲(2014)。國民小學專家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個案研究。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
-
詹慧珍(2007)。高齡者參與生命故事敘說活動歷程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嘉義縣。
-
楊雪燕(2013)。傳統工藝策展研究-以府城工藝師作品為核心。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藝術學院美術學系藝術行政暨管理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
歐家妤(2007)。運用社區高齡人力資源進行鄉土教學之成效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中市。
-
劉仿桂(2010)。代間學習之益處與臺灣代間學習的研究現況 。
-
潘芳葳(2013)臺南市國小絃樂團指導教師信念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音樂學系(未出版博士論文),臺南。
-
平等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音樂研究所(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
-
羅吉君(2012)。國小民俗體育獨輪車運動教師教學信念與教學行為之分析。國立體育大學(未出版博士論文)。台北市
-
二、英文部份
-
Hatton-Yeo, A., & Ohsako, T. (2000).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mes: Public policy and research implications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 Retrieved May 17, 2009,from 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 /uie/pdf/intergen.pdf
-
Kaplan, M. S. (2001). School-based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s. Hamburg: TheUNESCO Institute for Education.
-
Mezirow, J. (2000). Learning to think like an adult: Core concepts of transformation theory. In J. Mezirow, et al. Learning as transformation: Critical perspective on atheory in progess, 3-22.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
Newman, S., & Smith, T. B. (1997). Developmental theories as the basis for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s. In S. Newman, C. R. Ward, T. B. Smith, J. O. Wilson & J. M. McCrea (Eds.),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s: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pp.3-18). Washington, DC: Taylor & Francis.
-
Ohsako, T. (2002). The role of intergenerational program in promoting lifelonglearning for all ages. Retrieved November 30, 2009, from http://www.unesco.org/education/uie/pdf/uiestud36.pd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