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ference
|
-
巫有鎰(1999)。影響國小學生學業成就的因果機制--以台北市和台東縣作比較。 國立台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市。
連結:
-
洪寶蓮(1987)。國中學生個人與環境因素對其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台北。
連結:
-
張宏明(2001)。目標來源、目標難度及成就動機對投籃表現及內在動機的影響。 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連結:
-
劉佑星(1985)。國民小學視覺障礙學生自我觀念、成就動機與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劉秀娟(2001)。偏遠地區學生資訊素養現況探討研究-以台東縣國中生為 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社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連結:
-
蘇美鳳(2000)。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卑感與成就動機之關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學報、研究報告尤淑純、蔡玉瑟(1998)。城鄉兒童學習成就及其相關因素之比較研究。台中師院學報,12,55-101。吳武典、陳秀蓉 (1978)。教師領導行為與學生的期待、學業成就及生活適應。教育心理學報,11,87-104。
連結:
-
吳裕益(1993)。台灣地區國民小學學生學業成就調查分析。初等教育學報,6,1-33。吳佳蓉、張德勝((2003)。隔代教養學生與非隔代教養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比較。 花蓮師院學報,16,109-134。
連結:
-
許錫珍(1978)。教師期待與師生社會互動及學生個人品質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2,183-194。
連結:
-
郭生玉(1975)。父母期望水準不切實際時對子女成就動機之影響。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8,61-80。
連結:
-
郭生玉(1980)。教師期望與教師行為及學生學習行為關係之分析。教育心理學 報,13,133-152。
連結:
-
郭生玉(1984)。國小學童成敗歸因與學業成就、成就動機及成敗預期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7,51-72。
連結:
-
簡茂發(1977)。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學報,11期,1-24。
連結:
-
李坤崇、歐慧敏 (1992)。行為困擾量表編製報告。測驗年刊,40,117 余安邦、楊國樞(1998)。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概念分析 與實徵研究。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64,51-98。
連結:
-
余安邦(1993)。社會取向成就動機與個我取向成就動機不同嗎-從動機與行為 的關係加以探討。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76,197-224。
連結:
-
陳啟榮(2005)。裁併小班小校教育議題之分析。台灣教育,638,38-41。
連結:
-
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 1,7- 28。簡茂發、朱經民(1982)。國中生的友伴關係及其相關因素之分析。測驗年刊, 29,93-103。
連結:
-
李亦園(1992)。臺灣土著民族的社會與文化。台北:聯經。
連結:
-
張春興(1992)。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連結:
-
譚光鼎(1998)。原住民教育研究。台北:五南。
連結:
-
Elliot, A. J., & Harackiewicz, J. M. (1996). Approach and avoidance achievement goals and intrinsic motivation: A mediational analysis.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70(3), 461-475.
連結:
-
Elliot , E. S., & Dweck, C. S. (1988). Goals: An approach to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 54(1), 5-12.
連結:
-
Harter, S. (1981). Effectance motivation reconsidered: Toward a developmental model. Human Developmen, 21, 34-64
連結:
-
Hymes. D. (1974). Foundations in Sociolinguistics: An Ethnographic Approach.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 Geen, R.G., Beaty, W.W., & Arkin, R.M.(1984) Human motiv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 Gough, H. G. (1953). What determines the academic achievement of high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321-331.
連結:
-
Helmreich, R.L.&Spence, J.T. (1978). Masculinity and feminity: Their psychology dimensions, correlsted and antecedents. Austin: University of Texas Press. Maccoby, E. E., & Jacklin, C. N. (1974). The Psychology of sex differences.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McClelland, D. C. (1961). The achieving society. N J: D. Van Nostrand. McLaren, P. (1989). Life in Schools: An Introduction to Critical Pedagogy in the Foundations of Education. N Y: Longman. Meece, J. L., Hoyle, R. H., & Blumenfeld, P. C. (1988). Students` goal orientations and cognitive engagement in classroom activiti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4), 514-523.
連結:
-
Meeus, W. (1989). Psychosocial problems and social support in adolescence. In K. Hurrelman & F. Hestmann(Eds.). Social networks and social support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pp.241-255).
連結:
-
N Y: Walter de Gruyter. Micholls, J. G., & Miller, A. T., (1984). Reasoning about the ability of self and others: A development study. Child Development, 55, 1990-1999.
連結:
-
Middleton, M. J., & Midgley, C. (1997). Avoiding demonstration of lack ofability: Anunderexplored aspect of goal theor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9(4), 710-718.
連結:
-
Mussen, P.H., Conger, J. J., & Kagan, J. (1984). Child development and personality (2nd ed .)New York: Harper & Row Publishers. Nicholls, J. G. (1980). Achievement motivation :Conceptions of ability, subjective experience, task choice, and performance. Psychological Review, 91, 328-346.
連結:
-
Nicholls, J. G. (1989). The competitive ethos and democratic education.Cambridge. M 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Ogbu, J. (1978). School Ethnography: A Multilevel Approach.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Quarterly, 12(1), 3-20.
連結:
-
Ogbu, J. U. (1982). Cultural discontinuities and schooling. Anthropology and Education Quarterly, 13, 290-307.
連結:
-
Skaalvik, E. M. (1997). Self-enhancing and self-defeating ego orientation: Relations with task and avoidance orientation, achievement, self-perceptions, andanxiety.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9(1), 71-81.
連結:
-
Wilson, B. (1989). Child art, multiple interpretation, and conflicts of interest. In A. M. Kindler (Ed), Child Development in Art (pp. 60-81).
連結:
-
Reston, NAEA Press. Weiner, B. (1980). A theory of motivation for some classroom experie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1, 3-25.
連結:
-
Weiner, B.(1986). An attribution theory of motivation and emotion. New York : Spring-Verlag.
連結:
-
參考文獻一、 中文部份學位論文王邇翰(2006)。台東縣國民小學實施學校策略聯盟方案現況及其教師滿意度調
-
查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
王麗玲(1994)。大學女生成就動機、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政治態度與政治參與意願之關係。輔仁大學應用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
石培欣(2000)。國民中學學生家庭環境、同儕關係與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
朱經民 (1981)。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友伴關係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朱進財(1991)。城郊地區國小高年級學生學校適應比較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李茂能(1985)。努力分數的回饋對國中生英語科的抱負水準、成就動機與學習效果之影響。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
李玉冠(2000)。隔代教養祖孫之探討-以台北縣低收入戶為例。靜宜大學青少 年兒童福利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中。
-
余民寧 (1987)。考試焦慮、成就動機、學習習慣與學業成績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
余安邦(1991)。成就動機的建構效度研究。台灣大學心理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
何秀珠(1994)。國小男女教師性別角色與學生學校適應、學業成就之研究。國 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麗月( 2002)。台東縣國民中小學實施教育優先區現況調查研究。台東師範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
官孟璋(2003)原住民班級在多元文化教育下的調適--以花蓮海星中學原住民 音樂與文化專班之發展歷程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
柯銀德(2003)。台南縣公私立國中學生父母期望、學生成就動機與焦慮之相關 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
高明珠(1999)。國小兒童親子關係、內外控人格特質、社會支持與其生活及學 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
許惠瑾(1984)。家庭內聚型態與兒童自尊, 行為困擾, 性別角色之相關研究。 私 立中國文化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
許怡珮(2002)。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傾向與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
張娟鳳(1985)。母親教養方式與兒童勝任動機及自我能力評估之關係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
陳美娥(1996)。國小學習遲緩兒童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生活適應、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
陳秀蓉(1987)。父母管教子女的行為:認知互動模式之探討。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
曾建章(1996)。國中資優學生與普通學生之他人期望與壓力感受及成就動機之比較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
曾一泓(1976)。國中學生的控制信念與父母的控制信念及教養方式之關係。國 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
黃輝雄(1999)。國民小學教師班級領導風格與學生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
鄒慧英(1989)。高中男、女分校與其學生性別角色、成就動機之關係。
-
國立高 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
趙佳文(1999)。國小弱視學生歸因方式、成就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台 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
劉貞蘭(1999)。原住民學校與家長溝通困境之探討--以太陽國小為例。
-
國立花 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未出版,花蓮。
-
劉寶(2002)。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態度、成就動機與學習壓力相關之 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
賴文誠(2006)。特質焦慮、父母期望和教師期望與焦慮感之關係研究。
-
國立新 竹教育大學人資處輔導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
簡伊淇(2002)。國小資賦優異學生與普通學生對教師、父母期望知覺與成就動 機之相關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
羅瑞玉(1997)。國小六年級學童自卑感與成就動機之關係。國立台中師範學院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
吳幼妃 (1981)。不同成就動機兒童人格特質及社會適應比較研究。高雄師院教研系所教育學刊,3,111-160。
-
李坤崇(1990)。動機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價值。初等教育學報,3,505-535。李亦園、歐用生(1992)。我國山胞教育之方向位與課程設計研究。台北:教育部教研會。高淑芳等(1999)。原住民教育現況調查。原住民族教育研討會論文集。
-
浦忠成(1995)。原住民社區文化與原住民教育改革關係研究。行政院教育改革審議委員會。
-
許木柱(1987)。阿美族的社會文化變遷與青少年適應。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
郭生玉(1978)。影響中學生成就動機因素之預測。國科會六十七年度獎助研究 論文,H175。
-
張月艮(1985)。不同家庭社經背景國中學生心理特質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8,199-277。
-
陳貴龍 (1985)。國民小學學生生活適應之比較研究。輔導學報,10,121-141。
-
瞿海源(1983)。動機和情緒。台北:教育部訓育委員會。
-
簡茂發、蔡玉瑟、張鎮城(1992)。國小資優兒童父母管教態度與生活適應、學習行為、成就動機之相關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特殊教育研究學刊,8,225 -247。
-
期刊吳宗立(1993)。成就動機理論與其相關研究分析。國教園地,44,67-73。
-
林清江(1985)。親子關係與社會進步。師友月刊,216,5。
-
陳麗珠(1995)。小班小校的迷失談學校最適規模經營。教育資料文摘,213, 57-67。陳麗欣、翁福元、許維素、林志忠(2000)。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之分析(上)。 成人教育通訊,2,37-40。陳麗欣、翁福元、許維素、林志忠(2000)。我國隔代教養家庭現況之分析(下)。 成人教育通訊,4,51-66。
-
黃森泉(2000)。原住民兒童族群社會化的研究。國教輔導,4,20-23。
-
彭文蓉(1995)。如何運用成就目標取向理論了解學生運動行為與增加其運動動 機。台灣省學校體育,5(2),58-63。
-
蔡典謨(1999)。價值觀與孩子的發展。資優教育季刊,63,13-17。
-
楊國賜(1993)。校園活動的社會學分析。訓育研究,3, 3,47-608。
-
魏麗敏(2000)。成就動機表的編製及應用。測驗與輔導雙月刊,158,3309-3312。書籍吳秉恩(1990)。組織行為學。台北:華泰。
-
吳新華(1996)。兒童適應問題。台北: 五南。
-
邱皓政(200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臺北:五南。
-
林清江 (1988)。家庭生活與社會適應-文化發展與教育革新。台北:五南。
-
林建平(1997)。學習輔導理論與實務。臺北:五南。
-
林生傳(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財丁(2004)。管理與商業心理學。台中:滄海。洪光遠、鄭慧玲譯(1979)。人格心理學。台北:桂冠。
-
洪泉湖(2002)。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張善楠、黃毅志(1999)。台灣原漢族別、社區與家庭對學童教育的影響。收錄於 洪泉湖、吳學燕主編:台灣原住民教育(149-178)。台北:師大書院。
-
陳枝烈(1999)。台灣原住民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
陳奎熹(2001)。師生關係與班級經營。台北:三民。鈴木質、陳柔森(1999)。台灣原住民風俗。台北:原住民。
-
譚光鼎(2002)。台灣原住民教育從廢墟到重建。台北:師大。其他、網站台東縣政府民政局(2006)。台東縣政人口統計與教育程度。民國95年1月15 日, 取自:http://www.taitung.gov.tw/department/ 教育部(2004)。臺東縣國民中小學學校類型修正表。2004年6月24日,台國字第0930077899 號函。教育部統計處(2005)。小規模國小縣市別分布 、國小平均每班學生人數及生師比 。台北:教育部。2005年12月29日,取自http://www.edu.tw/EDU WEB/ EDUMGT/STATISTICS/ EDU7220001 overview/brief-htm/index.htm?UNITID=142&CATEGORYID=263&FILEID=140368&open 教育部統計處(2005)。各縣市班級數、學生數、教師數概況。台北:教育部。2005年12月9日,取自http://www.edu.tw/EDU WEB/ EDU MGT/ STATISTICS/EDU7220001/ data/93/basee.xls 教育部統計處(2005)。偏遠地區國小概況-台東縣。台北:教育部。2005年12月29日, 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STATISTICS/EDU7220001/user1/py94.htm?open 二、英文部份 Ames, C., Archer, J. (1988). Achievement goals in the classroom: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motivat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3), 260-267.
-
Atkinson, J. W., & Feather, N. T. (Eds.). (1966). A theory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N Y: John Wiley & Sons. Atkinson, J. W. (Ed). (1983). Personality motivation and action .N Y : Praeger Publishers. Ausube1, D. P., Sulivan., E. V., & Ives. S. W. (1964). Theory and problems of child development (3rd ed.). New York: Crune&Stratton. Bohannan, P. J.(1973).Field anthropologist and classroom teachers.In Francis A.lanni E.Storey(eds.),MA :Little,Brown and Co. Bourdieu, P., & Passeron, J. C. (1977). Reproduction Education, Society and Culture. London: Sage. Cazden, John, C. V., & Hymes, D. (1972). Functions of Language in the Classroom. N Y: Teachers College Press. Cicourel, A. V., Jennings, H. M., Jennings, K. H., Leiter, K.C.W., MacKay, R., Mehan, H., & Roth, D.R. (1974). Language Use and School Performance.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Clarizio, H. F., & McCoy, G. F. (1983). Behavior disorder in children. N Y: Harper & Row Publishers. Crandall,V.J., Dewey, R., Katkousky,W., & Preston, A. (1964). Parents, attitudes And behavior and grade-school children, academic achievement. Journal of Genetic Psychology, 104, 53-66。
-
DeVos, G. A. (1973). Ethnic pluralism: Conflict and accommodation in Ethnic Identity:Cultural Continuities and Change. Edited By George De Vos And Lola. Duda, J. L., & Nicholls, J. G. (1992). Dimensions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schoolwork and spor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4(3), 290-299.
-
Eysenck, H. J., et al. (1973). Encyclopedia of Psychology, 2, 286-287。
-
Petri , H. L. (1986). Motivation:Theory and Researc. Wadsworth Publishing Co. Philips, S. (1983). The Invisible Culture: Communication in Classroom and Community on the Warm Springs Indian Reservation. New York: Longmans. Pott, B. A. (1961). Beating Job Burnout: how to transform work pressure into productivity. Berkeley: Ronin. Roff,M.Sells,S.B.,&Olden,M.M.(1972).Social adjustnent and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mmesota Press. Rosen, L.(1959). School Discipline Practices.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ED357440. Ruble, D.N. (1978). 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on theories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L.J.Fyans(Ed.), Achievement motion, New York: Plenum Press. Skaalvik, E. M., Valas, H., & Sletta, O. (1994). Task involvement and goinvolvement: Relations with academic achievement, acadmic self-concept and self-esteem. Scandinavian . Journal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38, 231-243.
-
Stipek, E.J.(1984). The development of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C. Ames & R. Ames(Eds.),Motiation in education: V.1.Orlando: Academic Press. Stipek, D. (1998). Motivation to learn: From theory to practice (3rd ). M A: Allyn and Bacon. Solomon, J. C. & Marx, J. (1995). To Grandmother’s House We Go: Health and School Adjustment of Children raised Solely By Grandparents. The Gerontologist, 35, 386-394.
-
Winterbottom, M. R. (1969).The relation of need for achievement to learning experience in independence and mastery, In J. W. (ed.). Atkinson Motive in Fantasy Action & Society. N.Y: Nosorand. Wigfield, A. (1994). Math anxiety in elementary and 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 210-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