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9.105.239
  • 學位論文

中共建國初期的治淮水利工程—從大建水庫到與湖爭地

Huai River Water Conservancy Work of PRC in post-1949:Reservoir Building and Emigration Problem

指導教授 : 陳永發

摘要


在1949-1950年間,淮河發生了大水災,新成立的中共政權決定治理淮河,毛澤東親自筆諭「一定要治好淮河」,也指派周恩來成立了治淮委員會。安徽、江蘇以及河南流域所佈的省份,都參加治淮的工作。 本研究的主要動機在於考察中共如何整合河南、安徽以及江蘇三省,動員大量的人力、物力,來興建這個治淮的工程。中共透過各式的手段來動員人力,包括透過農村原有的社會網絡,如埤圳組織、熟人等方式來動員人力,並透過官僚體系,即透過國民黨導淮時期在各縣設立的水利委員會,來推動水利工程。 中共與國民黨不太相似的地方,在於他於治淮委員會底下的各個組織都附設有政治部,政治部人員不但要負責動員群眾,他們也要負責思想改造、政風檢查、立功運動,要底下的人發動民主評議;第二個是透過生產救災,即以工代賑來救災,鼓勵農民投入工程中;第三是運用國民政府原有的攤派,比國民政府更徹底地落實到縣以下的鄉土中國。要地方的縣、鄉、鎮都要攤派糧食與工差。 中共在1950年代初期所做的淮河工程,成功地擋蓄洪水,但也造成了不好的後果,如水利部的人員開始習慣於以群眾運動以及大建水庫的方式解決洪水,如錢正英就是這樣的代表人物,到了1958年以後,所謂的「三主方針」更在淮河流域各地實踐,要各地的農民、幹部自行設計水利工程,各地都建水庫,把洪水全部都攔了下來。 治淮雖然成功達到蓄洪的目標,但興建的水利工程,尤其是水庫,當地環境的影響以及移民問題造成嚴重的影響。大躍進時期的所興建的水庫不但是要攔蓄洪水,另外一個功能是要發展灌溉,增產糧食,與湖爭地。在淮河中下游地區的湖泊,紛紛被改建為水庫,在平原區興建水庫,最大的問題就是移民安置的問題。淮河支流沂水中下游一段,有一個天然的湖泊—駱馬湖,因在1950年代後期改為水庫,不得不遷徙原來居住在這邊的農民,移民遷到了下游地區,生活過得不好,又不習慣改種稻米,更糟糕的是,改種稻米之後收穫量居然沒有原來種小麥來的高,這些移民心有不甘,於是紛紛信訪到中央去,省及縣的代表開始重視這樣的問題,派了許多幹部去地方查訪、開會,希望能夠解決移民的問題。

關鍵字

淮河 治淮 水利動員 水庫移民 當代中國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12. 徐永平,《陳果夫傳》(台北:正中,1978)。
18. Philip A. Kuhn, Origins f the Modern Chinese State(Calif.: Stanford,2002).
15. James E. Nickum, Water Management Organization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Armonk, N. Y.: M. E. Sharpe, 1981).
16. Judith Shapiro, Mao’s War against Nature: Politics and the Environment in the Revolutionary China (Cambridge: Cambridge Uni. Press, 2000).
17. Vivienne Shue, The Reach of the State: Sketches of the Chinese Body Politic (Stanford: Standford Uni. Press,198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