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108.9
  • 學位論文

閻錫山參加北伐的決策歷程:從保境安民到出師討奉(1926-1927)

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Yen Hsi-Shan's Participation in the Northern Expedition: from Pao-ching-an-min to Launching A War with Fengtien Clique, 1926-1927

指導教授 : 胡平生

摘要


本文主要根據《閻錫山檔案》所保存之電文,以民國初年統治山西的軍閥閻錫山的視角出發,詳述自北伐戰爭開始,至閻錫山決定出兵加入北伐、討伐奉軍這一段時程中,閻錫山所觀察到的時局變化及其因應策略。本文試圖解釋:(一)此前被視為北洋軍閥的閻錫山,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來加入北伐戰爭?其參戰的實際目標為何(二)閻錫山在民初以「保境安民」為標榜,儘量避免參與內戰,為什麼在此時卻放棄既定政策,大膽地主動對強大的奉軍發動奇襲?   本文認為,雖然在北伐軍迅速地橫掃長江流域後,閻錫山認知到國民革命已是不可避免的潮流,並與北伐軍取得聯絡,但此時的閻仍未有參戰決心。在奉軍與馮玉祥這北方兩強的壓力下,閻錫山已發展出一套聯一打一的手法。當奉軍有擴張傾向時,閻保存馮軍實力,並聯絡黨軍以為抵制。但一當閻發現馮玉祥再度成為嚴重威脅時,閻又將矛頭對準馮。寧漢分裂給予閻一可操作政治手段的良機,閻向南京政府的蔣中正靠攏,並在日本方面的支持下,出而調停奉軍新派及寧方,試圖成立一反赤大聯盟,既可排除馮玉祥又可阻止張作霖的擴張傾向。但操之過急、判斷失誤,卻使得一度看似頗有進展的議和停頓下來,且奉、晉關係難再修補如前。   本文認為,從此閻錫山已下決心欲將奉軍逐出華北,並以文攻武嚇各種手段來達到目的,但作為其唯一可靠盟友的蔣中正戰略思考卻不同,不僅打算先將主力集中解決武漢政府,且積極拉攏馮玉祥。閻、蔣兩人間可說並不能妥善配合。當蔣中正受逼下野後,閻錫山即須單獨面對強大壓力,奉方與馮方正準備大戰,且皆亟欲將晉閻拉為己方之用。在此不利的狀況下,閻錫山大使靈活手段,一方面和舊日北洋派合作,透過北洋人士來爭取日本支持並暗結山東的張宗昌,一方面又積極拉攏奉系、馮軍內部的不滿份子。開始時閻本先聯奉攻馮,發現遭奉系設計後,隨即轉為聯馮打奉,最後決定採取奇襲之方式,先驅逐奉軍、佔領京津後,再反身對付馮玉祥。未料一擊而敗,計畫不能成功,但也為閻北伐戰後接收京津奠定基礎,並為將來的中原大戰埋下伏筆。   以往多認為閻錫山投入北伐戰爭仍屬自衛之舉,而本文則指出閻錫山的參戰意圖已非單純自衛可解釋,而是在出兵前,就已確立帶有擴張性質的明確戰略目標─即驅奉逐馮,控制華北。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史料編纂委員會編,《革命文獻》第15 輯。臺中:編者印行,1970。
何成濬,〈八十回憶〉,收入《革命人物志》第8 集。臺北:中國國民黨中央委員會黨史委員會,1971。
沈雲龍訪問,賈廷詩等記錄,《萬耀煌先生訪問紀錄》。臺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1993。
王正華,〈北伐前期的蔣馮關係(民國15 至16 年)-以《蔣中正總統檔案》為中心的考察〉,《國史館學術集刊》第7 期,2006,臺北。
黃自進,〈北伐時期的蔣介石與日本〉,《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30 期,2008,臺北,19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