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12.101
  • 學位論文

變遷中的中國大陸城鄉制度研究- 學者戴慕珍與魏昂德的比較

China’s Urban and Rural Institutions in Transition:A Comparison between Jean Oi and Andrew Walder

指導教授 : 石之瑜
共同指導教授 : 周嘉辰(Chia-Chen Chou)
本文將於2028/12/31開放下載。若您希望在開放下載時收到通知,可將文章加入收藏

摘要


本文的硏究對象是兩位中國硏究的美國學者魏昂德與戴慕珍,兩人以新制度主義的研究脈絡去看待中國大陸城鄉制度變遷的過程,渠等跳脫過往極權主義和利益團體模式的窠臼,並走出國家與社會關係的對立思維,以國家與社會互相滲透的關係去描繪在共產主義統治下的人際網絡互動。中國大陸的單位體制,係極爲富有中國特色的組織制度,其中魏昂德提出「新傳統主義」理論,去描繪在共產黨體制統治下,城市社會的基層結構與組織是如何藉由上下之間的庇護依附關係,使得城市工廠內的社會基層組織能順利運行,秩序可以維持。而戴慕珍則以「地方政府統合主義」去解釋地方政府透過將經濟發展納入公共治理的範疇中,共產黨、地方政府與企業組成利益共同體,以利益最大化為目標;地方政府爲企業提供經濟資源與政治後盾,並對企業施加影響力與控制權。本文透過分析魏昂德與戴慕珍兩位學者其學術理論與研究成果,去探討他們對於中國大陸城鄉制度變遷的研究脈絡,因渠等透過對農村與城市兩個不同單位群體的訪談與硏究,而得出相同的結果,故兩位學者將以上學術硏究成果,歸因於制度與個體之間的互相影響,進而解釋非正式社會關係在中國大陸社會的重要性,同時庇護關係顯示出計劃經濟的資源分配模式對社會互動的影響,以及非正式的社會關係運作反向影響政府政策的運作。從魏昂德與戴慕珍兩位學者的研究成果可呼應新制度主義在中國大陸的城鄉制度變遷中的脈絡,個體行為者藉由追求利益最大化,而重塑個體行為與整體制度。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于光遠(2008)《1978:我親歷的那次歷史轉折-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台前幕後》,北京:中央編譯社。
王信賢(2000),〈當代西方中國大陸研究之新制度典範分析〉,《中國大陸研
究》43(8):23-46。
石之瑜(1994),《中國大陸的國家與社會》,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