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4.226.126.38
  • 學位論文

冷戰、國家建設與治理技術的轉變:戰後臺灣宏觀經濟治理體制的形成(1949-1973)

Cold War, State Building, and Governmentality: The Making of Macroeconmic Governmence System in Post-War Taiwan, 1949-1973

指導教授 : 陳永發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研究旨在藉由敘述一種新型態「經濟行政體制」形成的曲折故事,重新拼湊1949年以降臺灣「國家體制建設(State-building)」的歷史圖像;另方面,則跳脫偏重於「戰爭」的「軍事衝突」層面,或僅視「戰爭」為一種「國際關係」形式的既有研究框架,運用「組織與制度」演化的研究取徑,進而反思「全球冷戰(the cold war)」與中國內戰(以下簡稱內戰)的歷史進程與內在意涵。具體而言,本研究將圍繞「戰爭」與「國家建設」二者的相互關係,採取多元的思考路線,組織歷 史演變的「敘事情節」,嘗試說明在中國大陸遭逢軍事潰敗幾近崩解的中華民國政府,如何在混亂中遷移至臺灣這個原屬日本殖民地的邊陲島嶼,甚至在美國霸權的 各種支援下,通過「模仿-移植」美式行政治理的思維與技術,展開一系列國家建設工程。而由一個原為統治中國廣闊領土與眾多人口而建構的龐大機器,演化成一 個以治理島國臺灣為目標,並且融入美國全球體系的「新」國家。 如眾週知,專業的官僚行政組織乃是維繫現代國家治理的核心機制,此種新型態的組織運作方式,透過一連串模仿、移植的過程,由西方向各地擴散,而在 全球掀起幾波「國家建設」的風潮,並且伴隨國際關係的形成,共同構成現代國家體系,亦成為形塑當代世界面貌的重要力量。每一波現代國家組織體系的擴張, 多半與大規模的戰爭有密切關係。戰爭除被定義成是發生於國與國之間的軍事衝突,亦被視為是一種國際秩序與社會活動的「異常狀態」。戰爭引發的大規模破壞 與軍事需求,迫使參戰各國必須調整組織型態與治理方式;當軍事衝突告一段落後,各國若試圖恢復社會活動與秩序,通常必須先著手重建各種不同機能的行政機 構,方能協調社會運作。然而,「國家重建」理論上是企圖使國家體制脫離以軍事動員為主的「戰時狀態」,而重回「常態」,但實際上,在重建國家組織的過程 中,大都融合許多在戰時發展出的新知識與治理技術,重建國家體制的過程,往往亦是建造另一種「新」國家的過程。因此,「戰爭塑造(war making)」與「國家體制建構(state-building)」不僅有密切關係,甚至可視為是一體的兩面。中華民國政府的國家建設,便是與一連串內外戰爭同步進行的艱鉅工程。

並列摘要


The thesis is fousing on the topic of "state-building" process in post-war Taiwan. I take the "organization and institution" evolution process to rethink the historical meaning of cold war and Chinese civil war. "War making" and "State-building" are two sides of same coin. Thus the making of modern Taiwan is the product of this process.

參考文獻


21. 柯志明,〈歷史的轉向──社會科學與歷史敘事的結合〉,《臺灣社會學》,期10,
46. 經濟部證卷管理委員會證卷投資宣傳小組,《臺灣證卷市場檢討》,臺北:經濟
部證卷管理委員會證卷投資宣傳小組,1969。
1. 《中央日報》。
83. 松田康博,《台湾における一党独裁体制の成立》,東京:慶應義塾大学出版会,

被引用紀錄


廖彥豪(2013)。臺灣戰後空間治理危機的歷史根源:重探農地與市地改革(1945─1954)〔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3.02108
林凱衡(2012)。教育改革如何促成高職轉型?──綜合高中的社會學政策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2.0188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