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38.84.213
  • 學位論文

宜蘭社區辦桌與地方形塑:以謝總舖師承辦的同樂村社區辦桌為例

"Bun Dough" and the shaping of "place" in Yi-Lan's community: take the field of chef Xie's "Bun Dough" in Tong-Le village, Yi-Lan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 : 洪淑苓

摘要


「辦桌」在閩南語辭典中指的是請外燴業者到家辦桌的宴會活動,然而,臺灣民間的辦桌活動,卻是由單純的常民互助宴會形式,變遷成為結合外燴商業形式與常民互助傳統的宴會活動。此宴會活動既具有傳統高級宴會的商業性、也具有傳統常民宴會的鄰里互助性,並且,此種結合商業和人情互助的性質也成為當代辦桌活動的特色之一。藉由此種特色,臺灣辦桌獨立於餐廳飯店的純商業宴會活動外,自成一個宴會的傳統,並在延續這個宴會傳統的鄉間,繼續發揮它的影響力。 因此,臺灣的辦桌活動,不僅僅是飲食活動而已,它還是臺灣歷史、經濟、社會變遷下的獨特結果,以及臺灣鄉間人民互動、並進一步建構自身文化的特殊場域。因此,筆者論文的第一步乃是對辦桌活動進行歷史性的爬梳,企圖挖掘其與臺灣發展的密切關係;第二步則是要進入辦桌宴會中,觀察研究辦桌宴會「如何成為」臺灣鄉間人民互動、以及建構自身文化的場域。因此,筆者欲以社區的辦桌活動為研究對象,以單一個案(謝總舖師承辦的同樂村社區辦桌)的質性研究為方法,以人文地理學的地方(place)理論為論文輔助視角,研究在社區辦桌的各種條件與特質中,人們如何藉由身體、話語的互動來凝聚地方感、進而形塑地方的過程。最後,再於結論處討論辦桌在當代社會的意義。 因此,筆者在第一章緒論中先陳述動機、目的、範圍和方法,以及針對辦桌、地方相關文獻進行回顧。第二章則是研究「常民宴會與辦桌圖像」,先討論辦桌的變遷,以期了解辦桌與臺灣社會經濟變遷的關係。最後,則再把焦點聚焦於謝總舖師的辦桌場域,討論其場域的辦桌特色。第三章則是「辦桌的地方-同樂村的歷史與地方的成形」,此章乃是為第四章做準備,以社區辦桌的地方:同樂村為主體,研究同樂村的歷史,以及同樂村居民如何由日常生活和社區組織舉辦的活動,將物理「空間」轉換成自己的地方。第四章「情感、認同與想像:社區辦桌形塑地方」,則是在第二、三章的基礎下,討論辦桌在同樂村中扮演的角色,也就是居民如何藉由辦桌之條件和特質形塑地方。   最後,第五章乃是結論,將由以上的研究歸納出辦桌在當代社會所具有的意義。筆者乃先肯定辦桌對於形塑地方的貢獻,再討論辦桌在全球化下臺灣所具有的獨特價值。

關鍵字

常民宴會 臺灣文化 辦桌 地方 飲食

並列摘要


無資料

並列關鍵字

folk banquet Taiwan culture Bun Dough place food and drink

參考文獻


張玉欣,〈臺灣的辦桌文化〉,《傳統藝術》,2005.08 ,頁8-15。
曾永義,《說民藝》,臺北市:幼獅,1987。
黃穗華,《呷飽、呷好、呷巧──臺灣辦桌菜單設計變遷之研究》,靜宜大學管理碩士在職專班,2006。
張珣,〈要葷也要素:大甲媽祖進香客的飲食〉,《第九屆中華飲食文化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005,頁341-354。
楊秀萍,〈辦桌食趣〉,《中國飲食文化基金會會訊》,頁21-25。

被引用紀錄


何里庭(2014)。宜蘭詔安客屬村落的文化網絡與認同-以游氏宗族與寺廟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2%2fNCTU.2014.0047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