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220.120
  • 學位論文

清中期北京梨園花譜中的性別特質建構

Theatrical Huapu in mid-Qing Beijing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Femininity and Masculinity

指導教授 : 林維紅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論文關心的問題為清代中期(乾隆末至道咸年間)的性別特質建構,使用的核心史料為當時流行於北京的梨園花譜,這是一種主要以形容女性的詞彙來描寫男旦的文本。這項研究從花譜中對於演員文才、談吐、道德、身體外貌的描繪,分析其中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的想像;並探討這樣的性別建構方式,如何與演員的地域、年齡,和個別氣質相連結,及可能的跨越性別意涵。希望指出傳統中國晚期性別文化的多樣性,不受限於僅僅是男尊女卑和禮教束縛的刻板理解。 花譜的作者大多是出身於外地、留寓北京,而科舉仕途不順的文人,因喜好戲劇或僅僅是鍾情於男旦演員,憑藉其文字的能力撰寫花譜。他們一方面藉此品題自己所喜好的演員,一方面展現自身的品味與文才,並且自別於貪圖色欲,且只靠金錢來接近演員的所謂「豪客」。這些作品,從最初僅僅在熟識朋友間流傳,漸成為北京戲劇界的流行讀物。 花譜一名,借用自原本與花卉相關的書籍和品評妓女的著作,其名稱之意即將演員比喻作「花」來評選品賞;其內容以演員的小傳和評論為主,另有相關詩詞、駢文、梨園掌故舊聞,以及親身經歷記事等。花譜中雖強調文人與演員之間的互動關係與情感交流,但仍主要將演員作為其品賞的客體,以及有別於自身階層的「他者」來看待。 本論文從花譜中,觀察這群文人如何將心目中的理想性別特質,投射於男旦演員的描寫之中,並參照比較當時及前代不同脈絡的書寫文本,包括小說、筆記、傳記,及相關二手研究,以彰顯花譜中性別觀念的特色及時代意義。 男性特質和女性特質的概念,是指涉在特定社會文化中,男性及女性的理想形象,及行為舉止所受到的期待。中國傳統的性別角色,常是附著於相應的身分地位,而非僅與生理性別連結。但在傳統中國以「男女有別」為基礎的性別觀念下,區隔男性和女性的不同期待與想像仍的確存在,因此若能配合文本的詞彙、形容方式的使用脈絡,並注重所指涉性別角色與身分關係,性別特質可作為有用的分析工具,藉以梳理出男旦演員的描寫中,所蘊涵的各種性別建構方式。 在花譜所描寫的演員理想形象中,反映了多種性別特質想像的結合。從各類比擬女性形象的描寫,可看到儘管演員的實際性別為男性,卻能展現出不同身分地位的女性特質。而對於文才的期望和描寫,結合了文人自我想像的投射,以及才女名妓等女性形象的想像和延續。在經營私寓業的背景下,演員與文人往來談吐的能力備受注目,其中溫柔體貼、聰明伶俐、瀟灑豪放等特性,各自反映著不同程度的男性及女性特質。此外,明清良家女性所重視的「身體之防」,以及常出現於名妓書寫中的重情輕利等德性,都形塑成理想演員所具有的特質。 在文人們重色的價值觀下,花譜對演員身體的許多部位都作了詳細的描寫。原本用於女性身體外貌描寫的方式和詞彙,大量運用於形容演員的外貌,可見他們在凝視男性演員的身體時所想像期望的,是一套理想的女性美。而也因為對於女性美的期待,使得男性演員大多無法藉纏足達成的足部之美,在舞台之下(舞台上則可藉由蹺功來表現想像)便不納入花譜的視野之中。 從花譜中的性別特質建構來看,性別特質不受限於演員的生理性別,但卻常常受到其他因素的限制。地域和年齡成為重要的性別特質想像要素,在他們的想像期望中,較低年齡以及南方出身的演員,才能具有更多的女性特質。同時,雖然扮裝模擬技巧好的演員也獲得讚賞,但在文人的心目中,他們仍比不上天生自然具有女性特質的演員。也就是說,雖然性別特質能夠跨越生理性別,但仍要受限(或得益)於天生的種種條件,而不是如戲裝一樣可任意穿脫變換。 作為性別史研究的一環,由花譜中的性別特質建構的探討,可了解傳統中國晚期性別觀念的多樣性和複雜性,並看到這一套性別建構方式,與當時同時存在的性別建構論述,包括正統禮教論述、才子佳人小說、民間歌謠戲曲等之間的異同及相互關係,了解明清時代的性別觀,並不是如五四以來所建構的印象──僅是男尊女卑以及婦女受到禮教束縛──而是多樣性別建構方式並陳的世界。花譜中性別觀念的探討,能夠不再僅僅以同性戀關係,來解釋清中期男男關係,而是進一步考量包括性別、階層、權力關係等多種因素的結合。 作為社會文化史研究的一環,對於花譜中的分析,有助於進一步認識清代的文人文化。花譜文人社群一方面承繼了晚明以來文人文化中,喜好品賞事物和重情等特性,一方面作為特定時空下的觀劇文人社群,又與其他文人社群,如更愛好品賞名妓的江南文人,或同在北京,但在官場上有影響力的主流士人社群之間,有著不同品味喜好的認同。進一步從文人撰寫花譜時的匿名性來看,文人社群並非純然以個人為區分,而是同個人在不同的情境下,可以有不同的身分和社群文化認同。 此外,雖然本論文的主軸不在戲劇史本身,然花譜產生時的北京,正是女性演員被禁而乾旦興盛的時期,京劇也在此間逐漸形成。從花譜中對於演員的性別想像中,可看到在這段戲劇史發展過程中,男旦扮裝演出的方式,如何由觀眾群之一的文人所接受和再現,其中不僅有對於戲劇藝術的欣賞,還包含對演員各種性別理想特質的豐富想像,藉此可補充戲劇史研究中對於觀眾觀點的了解。

關鍵字

北京 花譜 男性特質 女性特質 演員 文人 清朝

並列摘要


Abstraction: The theme of the dissertation is gender construction in mid-Qing China (1790 to 1860). Main source material comes from the theater catalogue called Huapu, or flower register. Huapu, very popular publications around Beijing theaters, was mostly written by outside literati. These writers depict male actors with words usually reserved for women thus imbue them with gender meanings. The dissertation analyzes the imagination on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through the depictions of the actors’ talents, manners, cultivation, and appearances. In addition, the dissertation discusses how the gender construction is related to the actors’ age, locale, and personality. The implications of gender crossing in these narratives are also observed. Through these observations, the author intends to demonstrate the diversity of gender culture in the late imperial China.

參考文獻


李斗,《揚州畫舫錄》,北京:中華書局,1960。
王照璵,〈清代中後期北京「品優」文化研究〉,南投:曁南大學碩士論文,2007。
李廣均,〈志明和春嬌:為何兩「性」的名字總是有「別」?〉,《台灣社會學》,12(2006),頁1-67。
胡曉真,〈祕密花園:論清代女性彈詞小說中的幽閉空間與心靈活動〉,收入熊秉真主編,王璦玲、胡曉真合編,《欲掩彌彰:中國歷史文化中的「私」與「情」──私情篇》,台北:漢學研究中心,2003,頁279-316。
周慧玲,〈女演員、寫實主義、「新女性」晚清到五四時期中國現代劇場中的性別表演〉,《近代中國婦女史研究》,4(1996),頁87-133。

被引用紀錄


劉萍(2012)。品花到賞藝—清代北京相公堂子對京劇旦行表演藝術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2.0008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