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00.24.20.141
  • 學位論文

龍門舊社遺址的發掘與研究

The Excavation and Study of Long-Men Jiou-She Site, Taiwan

指導教授 : 李子寧 陳有貝

摘要


本文主要是2004年4月~5月龍門舊社遺址的發掘結果及其相關研究。龍門舊社遺址位於台北縣貢寮鄉雙溪河北岸,經碳14定年顯示其年代距今約300~200年前,為一鐵器時代晚期遺址。出土遺物種類多樣、並有豐富的生態遺留和貝塚、灰坑等現象。 本文約略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包含考古及歷史文獻方面的研究回顧、交代此次發掘層位等相關資訊,並分類描述出土的各式遺物與生態遺留,此外有定年結果討論等。後半部則為綜合討論,處理遺址性質、文化歸屬等問題,並討論陶器的可能製作方式,最後則從文獻等相關資料討論此一遺址。 本文的綜合討論部分,主要藉由此次發掘資料和過去研究成果討論遺址的性質,並以觀察陶器上痕跡的方式,推論此地陶器製作的可能方式。接著從陶器與墓葬兩方面檢視十三行、龍門舊社、淇武蘭三個遺址,試圖釐清龍門舊社遺址與其餘二者的文化淵源關係,並嘗試進一步從中釐清廣義十三行文化架構下,考古遺址間文化要素有所差異的現象。研究結果顯示,龍門舊社遺址為一居住型遺址,居民在此進食、製作骨、角、牙、貝器,在鄰近聚落之地過去曾出土一具幼兒屈肢葬。此外,龍門舊社遺址的陶器無論在製作方法或紋飾方面,皆與宜蘭淇武蘭遺址相近,但在墓葬形式方面則與十三行遺址雷同,因此推論此遺址與十三行遺址有文化淵源、與宜蘭方面有文化交流或人群往來。若納入文獻、相關資料與考古出土物相對照,其結果雖未能斷定此遺址為文獻中的三貂社,但大致可以肯定此遺址的居民為平埔族。此外,相關探查資料與採集的文物顯示,及至100多年前,雙溪河北岸的平埔族居民,在文化、習俗上轉為更加接近宜蘭噶瑪蘭族。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1984〈從文獻資料看臺灣平埔族〉,原載於1955年〈大陸雜誌〉
2003〈十七世紀上半的馬賽人〉,《臺灣史研究》10(1):
1960〈太巴塱的製陶工業〉,《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
國際研討會論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主辦。
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被引用紀錄


黃致展(2011)。蘭陽溪流域系統千年來自然災變與淇武蘭文化空白之關聯〔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11.0184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