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151.231
  • 學位論文

日治時期臺灣唱片流行歌之研究—兼論一九三○年代流行文化與社會

A Study on Popular Songs in Taiwanese Recordings during the Japanese Governance - with a discussion on the Popular Culture and Society in 1930s

指導教授 : 吳密察

摘要


本研究統整與考訂零碎紛陳的三○年代唱片業與流行歌史料,並初步分析現存之歌詞、樂譜與錄音資料,從唱片流行歌界的詞曲創作者、歌手、詞曲與音樂風格等面向,探討三○年代唱片流行歌的發展與特色。在歌曲發展史的基礎之上,再綜合市場概況、社會議論的資料,包括詞曲創作者的概念、社會觀察家的評論以及總督府唱片管理制度的影響,藉著流行歌界與社會受眾的互動,呈現其社會文化意涵。 「聲音的印刷術」—錄音與唱片製造,隨著二十世紀的展開而不斷進步。聲音成為可複製傳播的資訊,也成為有利可圖的商品,掌握相關技術與資金的唱片公司四處找尋具有市場價值的聲音。本土藝人從兼差性質地參與灌錄,進而參與發行、販售的工作。三○年代之後,受日本、上海等流行歌市場的刺激帶動,出現以本地多數族群語言—「臺語」演唱的唱片歌曲,從西洋管弦樂伴奏的民謠長歌開始,逐步定型為形式較短、多段歌詞的創作歌曲,配合電影與唱片公司、販賣點的宣傳活動,展開「流行歌」新紀元。 從歌壇人士與詞、曲、演唱和音樂內容綜合觀察,本土唱片流行歌在誕生初期帶著濃厚的都會青年性格,並以爵士樂、愛情為歌曲主題,而廣獲都市摩登青年的喜愛,而後新創短歌的格式逐漸定型,歌詞與音樂內容也逐漸向歌仔、南北管與山歌等本土歌樂文化傾斜。於是唱片歌曲的創作界與新文學、西洋音樂界間固然有人員與作品的交流、互動,其創作慣例與生存法卻有所不同,他們對社會上流動議論的現象與觀念,也自有其一套詮釋的慣例。 就流行歌的內容與社會文化而言,許多關於都會文化的歌曲,吐露出臺灣人對「現代」、「摩登」、「毛斷」所帶來的新穎社會現象的矛盾情結。開始是以新奇的眼光端視,尤其對所謂「烏貓」、「烏狗」的街頭奇景深覺趣味,狂歡與閃躲過後,表現出更多的孤寂與疲憊,對人、事、物快速流動的都會生活表達深刻的無奈與反感。而在愛情抒情歌曲當中,自由戀愛的信仰確已深植青年世代,但男女互動的描述卻趨於空洞,在世代觀念變遷的夾縫中,自由戀愛與其說是新社會觀念,不如說是流行文藝家們編織的、迎合青年們的綺麗夢想。 此外,二○年代政治運動喧騰以來,本土政治運動者標舉的「臺灣」群體認同,以及對「亞細亞」或「東洋」的和平扮演的關鍵角色等認同與主張,在三○年代流行樂界獲得傳誦,1937年中日兩國政府全面交火後,「東洋」或「東亞」更儼然成為新流行語,包括「新東洋音樂」的概念,以及「咱是東洋人」的聲明。而相對於日本歌壇,臺灣本土流行歌對戰局的反映冷淡,自陳要促進日華親善的臺灣人,面臨時局的變化卻也只能無言地旁觀。 當本土歌壇解散後,臺灣人只能成為配合國策的演出者,回到野臺去找尋新的身分、定位與生存方式。熱鬧多元的第一代臺語流行歌,就在喧騰的軍歌之間,悄悄地走下了舞台,然而他們的創作與演出,不僅奠定近代歌唱文化的基礎,更為世世代代臺灣人留下至為珍貴的文化資產。

關鍵字

日治時期 臺語 流行歌 唱片 留聲機

並列摘要


This research regards the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during the Japanese-ruled period. The first section focus on the development of the music industry , and how the field of Taiwanese popular songs be established. Integrates and corrects the fragmentary and much confusion historical data of the music industry and pop music. The second section preliminary analyze the extant lyrics, music scores and sound recordings. Underst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honograph recording industry and the popular songs, furthermore interprets the appearance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aiwanese Pop music-including the songwriters, singers, and musical styles of the popular music industry during 1930s. Besides, comprehensive analyze the composing ideas of important songwriters. Refer to the commentary of social observers and the records review mechanism of Taiwan Governor-General. Through the contents of popular songs and the interactions with its audiences, we can go a step further to confer the social concepts and general feel. Particularly discuss the way of looking at the modern times, urban living ,freedom to love , social indentification and the role in the East Asian war.

參考文獻


林太崴,〈日治時期臺語流行歌的商業操作--以古倫美亞及勝利唱片公司為例〉,《臺灣音樂研究》8期,2009年4月。
謝杰廷,〈聽見1933年的「跳舞時代」--以敘事的時間性探論臺灣日治時期現代機械與技術的意涵〉,《臺灣音樂研究》4期,2007年4月。
呂紹理,《展示臺灣:權力、空間與殖民統治的形象表述》,臺北:麥田,2005年。
王櫻芬,〈聽見臺灣:試論古倫美亞唱片在臺灣音樂史上的意義〉,《民俗曲藝》160期,2008年6月。
連憲升,〈「文明之音」的變奏:明治晚期到昭和初期臺灣的近代化音樂論述〉,《臺灣史研究》16卷3期,2009年9月。

被引用紀錄


何瑪丹(2014)。聲響臺灣-日治時期日語唱片中的臺灣經驗〔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4.01227
陳曉偉(2013)。城市音樂生活與政治之研究-以臺北市街頭音樂為個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3.10804
邵芷耘(2014)。論《風月報》中的新女性:學生、給仕與演員〔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41220151203103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