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91.234.62
  • 學位論文

臺灣廟口藝術國際移動計畫 -臺灣廟口藝術展演製作進駐羅馬尼亞加拉茨國際民俗藝術節

A project of Promoting integrated Taiwanese Temple Plaza Art Programs to Participate the 11th International Folklore Festival of Galati, Romania

指導教授 : 曾介宏

摘要


國際藝術節向來是匯集來自世界各地藝文製作者、表演者與觀眾的巨型舞台,如何在眾多藝文團體爭奇鬥豔中,展現獨特性與傑出性,不但是藝術節進駐團隊相互較量的目標,更是全球文化藝術參與者共同關切的呈現。逐鹿勝出者,絕對不是政治、經濟或武力的強權所能獲致,而是文化藝術成就的代表,更是軟性國力的展現。長期以來,我國尚未組織真正具規模與系統輸出臺灣本土演藝文化,特別是廟會、稻埕等草根育出的庶民藝術,讓來自世界的觀眾體驗臺灣豐厚的文化底蘊。因此,本製作透過組織經常於廟會時有機組織,具備一定演出水準的傳統藝術團隊,赴國際藝術節複製廟會現場,用獨特的臺灣野台文化與世界溝通,讓來自全球的藝術節參與者有機會親身體驗正宗的臺灣傳統廟口藝術。 研究者出生於明華園戲劇總團深切明白身為領頭羊必須肩負不可推辭之社會責任,除了明華園三代以來自我要求不斷改進追求卓越以外,更是到了應該挺身而出,帶領傳統藝術的專業社群裡其他團隊一同成長,組合臺灣不同的藝術團隊,一同在國際舞台上讓世界看見臺灣的傳統藝術。臺灣道地的廟宇文化,從建築到人文參與都具有豐厚的東方氣息與獨特的人情魅力,將廟宇文化移植到國際藝術節,提供觀眾不同於其他藝術團隊的被動式的閱聽體驗,除了觀賞臺灣的表演藝術與視覺藝術之外,廟口文化與藝術節重要的共通點是大眾的藝文參與,透過近距離的親身體驗,提高觀賞者的興趣與認同感。

參考文獻


饒立凡(2010)。臺灣西式樂團國際展演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藝術大學藝術行政與管理研究所,台北。
吳淑玲(2002)。臺灣『國際藝術節』建構之研究。嘉義:南華大學。
章國威、陳業宏、施志宜(2007)。南瀛國際民俗藝術節之國際參與及文化交流成效探討。國際文化研究,2,36-55。
邱坤良(2012)。紅塵鬧熱白雲冷—臺灣現代藝術節慶的本末與虛實。戲劇學刊,15,49-78.
駱桂珍(2008)。節慶活動觀光行銷策略之研究—以宜蘭國際童玩藝術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新北市。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