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4.187.103
  • 學位論文

京劇老生、旦行流派之形成與分化轉型研究

指導教授 : 王安祈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這篇論文的目的在於深入京劇史的核心──表演藝術──作細膩而自成體系的討論,並將京劇表演置於整個戲曲表演的脈絡當中加以觀察,以彰顯京劇表演的特殊歷史意義。戲曲表演體系由崑劇折子戲推向美善完備,在崑劇表演的高度發展之下,後出的京劇,在表演體系有何發展,較崑劇有何繼承、開展或流失,是本論文研究的主要目的。 目前京劇史的研究,以中國戲劇出版社的三卷本《中國京劇史》為代表,該書以歷史之發展、分期為主,後輔以演員、相關人物傳記,關於表演藝術部分,則有賴讀者對分期、傳記的自行綜合,對於表演重心的唱腔發展研究,尤顯欠缺。筆者的目的則是以京劇表演發展為研究對象,不再重複京劇史已經處理過的的社會背景、經濟基礎、人物傳記等等外圍現象,而以「行當、流派」為主,以「創造流派的演員」(開派宗師)為連接,更完整更深入地呈現京劇表演體系的核心塊面,即是以老生、旦行為代表的兩個行當,以及所屬各流派形成的過程。經過老生、旦行的流派創發,京劇表演體系明確建立,由於,所以研究範圍限定在老生與旦角。 京劇表演的核心塊面可以歸納為唱、念、做、打「四功」,而以唱為首要。因為京劇藝術表現最主要在唱腔,所以本論文幾乎是一部「唱腔析論史」。之所以能夠析論唱腔,是因為中國在二十世紀戲曲出版品的風行,也是因為中國唱片事業在二十世紀的發達,京劇唱段大量湧現。筆者夙有聆賞京劇唱段的癖好,對於板式、唱腔、風格、音色的關係,演員、劇中人物的相互反映發揮,都有濃厚的興趣,自中學以來持續收集整理,透過各種管道掌握了大量的有聲資料、音像產品,據筆者蒐集結果,目前所能知的最早唱段是1903年勝利公司鑽針唱片,如掛名孫菊仙的《取西城》、《四盤山》;所能聽到的最早唱段是1904年勝利公司唱片,如掛名孫菊仙的《舉鼎觀畫》、《打金枝》、《桑園寄子》, 這些聲音資料足以與戲曲文獻比較考證,本論文對於唱腔的研究,便採用「文獻、有聲資料交叉比對」的研究方法。即以第三章第四節「經典唱段的定型化」為例,此節的討論運用了以下幾種資料: (1)1907年譚鑫培百代《洪洋洞》唱片〔二黃快三眼〕「自那日朝罷歸」唱段。 (2)1912年譚鑫培在上海演出《洪洋洞》此段的評論,刊於當時全國第一大報《申報》。 (3)1915年譚鑫培在上海演出《洪洋洞》此段的描述,收錄於1986年出版的《上海戲曲史料薈萃》總一期。 (4)1915年出版的《梨園佳話》對《洪洋洞》此段的敘述。 (5)1920年出版的《二黃尋聲譜》對譚鑫培《洪洋洞》唱片的評論。 (6)1990年出版的《譚鑫培藝術評論集》對《洪洋洞》此段的評論。 唱片與文獻資料交叉討論後得到的結論是:到了譚鑫培的時期,關於京劇藝術的討論,可以很明確地圍繞著一齣戲一個唱段,透過文字紀錄進行。之所以能夠如此,就是因為京劇的劇本與相應的表演已經定型了。定型化導致經典唱段出現,流派因此而形成,體系也因此而逐步建立。唱片跟文字對於京劇表演的定型化,有著決定性的作用,後輩譚派的表演,都在此一範圍的籠罩之下,在第五章所列舉的余叔岩、言菊朋、馬連良、譚富英、奚嘯伯、楊寶森所留下的諸多唱片當中,譚鑫培幾乎無處不在,是後輩老生無法繞過的「聖山」。更可貴的一點是,定型化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與此同時,表演藝術仍然擁有嘗試的空間,由1915年在上海演出《洪洋洞》的描述,可知譚鑫培在死前兩年,仍然在為自己的唱腔嘗試新聲,已經成形的譚派並未成為定型化的終點,反而成為流派藝術的起點。這是筆者對研究方法的說明。 根據考察結果,京劇表演體系扎根於角色行當,開花結果於流派,一部京劇表演史就是一部從行當到流派的發展史,而流派藝術由老生行開啟後由旦行確立。因此,本論文具體書寫部分即到流派藝術確立內涵為止,而後的花臉行當是在流派內涵完備後的開展。1949年以後則是表演體系轉型期,第六章即通過張派、楊派、李少春與之前流派之同異,指出表演體系完備確立之後,由於意識型態政治力量的介入,而使得京劇的發展導入另一新局面。最後,筆者以流派、角色行當的架構,從戲曲史的角度,以崑劇與京劇表演體系之間的發展做為結論。京劇表演體系的成立,在整個戲曲表演體系中的位置,具有總結性意義。在崑劇以高度精緻化在戲曲表演藝術體系中已居制高點之後,京劇仍能做出較崑劇更開創性的發展,這才使戲曲表演體系在「高度」和「全面性」上,在二十世紀初達成完備的總結。

關鍵字

京劇 老生 旦行 戲曲表演體系 流派 行當

參考文獻


曾永義《說戲曲》(台北:聯經,1976)
曾永義《說俗文學》(台北:聯經,1980)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論集》(台北:聯經,1975)
曾永義《中國古典戲劇的認識與欣賞》(台北:正中,1991)
青木正兒《中國近世戲曲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8)

被引用紀錄


吳純瑜(2012)。哈元章之京劇老生初探〔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2.00149
劉萍(2012)。品花到賞藝—清代北京相公堂子對京劇旦行表演藝術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2.00080
吳怡穎(2008)。兩岸禁戲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2002201314162011
黃琦(2014)。京劇開蒙戲研究〔博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412201511595893
許汶琪(2014)。陳小潭《國劇月刊》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60520141753508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