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54.163.200.109
  • 學位論文

由《文鏡秘府論》的聲律論探究日本漢詩的聲律發展

指導教授 : 施逢雨

摘要


摘要 本論文是從空海著作《文鏡秘府論》的重要主題:「調聲」、「律化」出發,探討日本漢詩作品在「調四聲」與「調平仄」方面的演進與合流。除了討論既已成為定論的詩歌格式章法之外,並使用這些法則實地檢驗空海的作品、《懷風藻》、《敕撰三集》的漢詩、菅原道真的作品,及《本朝麗藻》,試圖呈現這些作品在「調聲」及「律化」方面的表現。 從表格數據來看,日本最早的漢詩集《懷風藻》在「調聲」和「律化」的比率都是最低的,「律化」方面,此漢詩草創時期有16首符合律化的作品,算是詩歌律化過程中的先聲。至於「調聲」部分,當時的詩人已注意到「一六犯仄」及「蜂腰」的情形,這顯示當時的作者們或多或少注意到已在中國行之有年的聲律運動,並試圖尋找出詩式格律的相關準則。至於空海的作品,五言詩的「調聲」部分可說是非常謹慎,五言詩的「律化」數值稍嫌低落,至於佔其作品一半以上的七言詩,律化水準也不高。和他同時期的《敕撰三集》也呈現出這種情況。從《敕撰三集》詩人的表現中的確可以看到「律化」詩作的進展,但是,詩人在「避病」上的表現素質是比「律化」齊整的。雖然《敕撰三集》的詩人們在詩歌創作上是以「調聲」及「律化」兩者並行的態度視之,不過對「調聲」的重視相對提高,其犯病率近乎0.0%。至於「律化」部分,《敕撰三集》五言詩的「律化」數值大致進入唐代律詩成型的水準,不過平安朝初期的七言詩作品,其律化程度並沒有想像中的高,一方面可能是律化實作的困難度較五言詩高,另一方面可能是《敕撰三集》時代尚未產生明確的七言詩格律,因而在創作時無法明確表現出合律的傾向。至於平安朝後期的漢詩作品,從菅原道真及《本朝麗藻》的作品中可以看出「律化」和七言詩的創作已成為主流,從非常高的「律化」數據中可以看出這層迥異於平安朝前期的漢詩發展。 在數據分析中的確可以看出日本漢詩從「四聲」、「避病」進入到「平仄二元」的發展過程,從《懷風藻》時期即開始醞釀,並且在《敕撰三集》時代走入分歧,而後確立了平仄二元的要求。就此看來,日本漢詩人在創作的過程中,其實是種不斷自發的尋找格律的定型方式,此點可以從《懷風藻》中帶有實驗性質的詩律創作中看出。因此,日本漢詩人應已自覺的產生並尋找可供遵循的詩律,並表現於詩歌創作中。

關鍵字

空海 文鏡秘府論 日本漢詩 聲律 格律

參考文獻


盧盛江。《文鏡秘府論彙校彙考》。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4月。
丁邦新。《魏晉音韻研究》。台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1975年。 丁邦新。〈漢語聲調的轉變〉。台北:第二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1986年。
丁邦新。〈平仄新考〉。《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47卷1期,1975
興膳宏著,蔡毅譯。〈平安朝詩人與唐詩〉。收入於葉國良、陳明姿主編《日本漢學研究續探》。台北:台大出版中心,2005年。
後藤昭雄。《平安朝漢文学論考 補訂版》。東京:勉誠出版,2005年1月。

被引用紀錄


劉若緹(2011)。唐代詩格聲律論研究〔博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2fTKU.2011.0094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