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6.152.99
  • 學位論文

邊界之外,牢籠之中:科技業工程師的流動與主體建構

指導教授 : 謝國雄

摘要


本研究試圖回答「科技業工人為何不自我保護?」研究者指出應從工作現場以外的霸權論述,及工作現場內的勞動體制尋找答案。本研究首先分析《天下雜誌》自1980年以來資本家談「理想工人」的論述變化,發現相關論述從勤勞忠誠轉為強調彈性、學習能力。而在科技業勞動現場,責任制、專案團隊、考績制度共同打造出個體化、專業化、市場化的勞動主體,這些工人自認是資本家的「專業合夥人」,在市場上來去自如。以此相應,當工人對勞動條件不滿時,採取的是極度商品化的應對策略,即離開勞動現場,在勞動力市場上自由流動。工人雖在流動當中展現自身主體性,但個體化的抵抗方式最終仍促成體制的存續。文末,研究者進一步指出科技業勞動主體將工作視為純粹手段,貶抑了「勞動」自身的價值。作者認為科技業工人個體化的抵抗策略有侷限性,唯有透過集體的力量,才能奪回工人對勞動的掌控權。

參考文獻


徐進鈺(1999)流動的鑲嵌:新竹科學工業園區的勞動力市場與高科技發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35:75-118。
謝國雄(1989)黑手變頭家—台灣製造業中的階級流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 2(2):11-54。
Braverman, Harry (1974) Labor and Monopoly Capital: The Degradation of Work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New York: Monthly Review Press.
Burawoy, Michael (1979) Manufacturing Consent: Changes in the Labor Process under Monopoly Capitalism,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ollert, Anna (1988) The ‘Flexible Firm’: Fixation or Fact? Work, Employment & Society 1988 (2):281-316.

被引用紀錄


張淳森(2015)。碎裂時間:全球時空壓縮情境下台灣科技業工程師的日常生活〔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5.00528
姚景純(2013)。不示弱的肝:工程師過勞死的實驗室起源〔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NTHU.2013.00612
蔡昀芝(2015)。表演藝術行政的主流論述與勞動過程-以台北地區中、小型劇團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4-090920151637530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