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8.38.125
  • 學位論文

探討典型與非典型工作者之薪資差異

An Empirical Study on the Wage Differentials between Standard and Non-Standard Workers

指導教授 : 莊慧玲

摘要


本文旨在探討我國勞工從事典型或非典型工作者的就業行為與工資率,其中非典型工作型態又區分為部分工時與臨時性(或人力派遣)之工作者,並了解典型與非典型工作者的工資決定因素有何不同,以及於不同特徵下,檢視台灣典型與非典型工作型態就業者之間的薪資缺口。經實證研究發現,一、非全時或非臨時性、未婚者、青少年、肄業者、教育程度越低者、藍領階級人員、子女年齡越高及非都市地區者等特性,較傾向從事非典型工作;二、人力資本變數較能解釋典型工作者的工資高低,但非典型工作者則否;三、全時與部分工時之間的負向工資缺口,以低教育、東部地區的工作者較為嚴重;青少年、高教育程度、藍領階級人員、服務業、政府機關及東部地區等特性的工作者,其非臨時性與臨時性工作者之間有較大的正向工資缺口。綜合上述結果發現非臨時性與臨時性工作者為一雙元勞動市場,而全時與部分工時工作者則否。此外本文研究亦發現,台灣典型與非典型工作者之薪資差異與教育程度之相關變化有不同的特徵,全時與部分工時工作者之間的薪資缺口,隨教育程度越高,其負向差距有逐漸減少的趨勢;而非臨時性與臨時性工作者,隨教育程度越高,其薪資缺口卻逐漸增加,表示教育程度越高,勞動市場有逐漸區隔的現象。

參考文獻


江豐富 (2010),「失業、非典型就業的人口組成與工資率分析」,中央研究院經濟研究所。
陳珍珍 (2004),「日本企業人力資源運用方式及其問題的探討―以非典型工作型態為例」,《政大勞動學報》,15,45-77。
Lindbeck, Assar and Dennis J. Snower (1986), “Wage Setting, Unemployment, and Insider-Outsider Relation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76 (2), 235-239.
Barzel, Y. (1973), “The Determination of Daily Hours and Wages,”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87, 220-238.
Blank, M.R. (1990), “Understanding Part-Time Work,” Research in Labor Economics, 11, 137-158.

被引用紀錄


林文興(2017)。臺灣非典型受僱者薪資差異與就業動向之探討〔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7.00862
朱韋慈(2015)。國內典型與非典型勞工薪資差異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5.0143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