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36.19.251
  • 學位論文

台灣原╱漢族群接觸與衝突下的傳說研究—以漢人文本為主

HASH(0x1a3e1610)

指導教授 : 胡萬川

摘要


自一九六O年代中期開始,「族群」(ethnic group)一詞在歐美國家的各類學科間已流行開來,而族群研究(the studies of ethnicity)也成為許多學科關注的焦點。台灣近幾年亦受到影響,紛紛展開相關的研究。不過,其中大部分仍以從政治學或社會學角度出發居多。相對的,自文學面向著眼者,其數量略遜一籌。而在可見的台灣原/漢族群文學研究中,又多偏向於作家文學之論,從民間文學方法著手者較為少見;自民間文學面向切入的,卻又往往僅是以原住民族或漢族作為單一研究對象,而缺乏原/漢族群關係的探究。有鑑於此,筆者試圖透過民間文學的理論與研究方法,一窺台灣原/漢族群關係的面貌,一來期以彌補此軸關係在研究上的欠缺,並冀望使台灣原/漢族群的文學研究,除可見作家文學的主流論述之外,亦能有民間文學發聲的空間。不僅如此,還希望藉由各族群的口傳故事,對民間文學中的散文敘事各類,例如:神話、傳說及民間故事,特別是「傳說」的內涵與特色有更進一步的耙梳與認識。 針對所有的文本材料,可將台灣原/漢族群接觸與衝突下的傳說分為五大主題:一、「土地的爭奪」;「土地」,是原/漢族群在台灣「相遇」時,最重要的衝突焦點。因此,有關這一類的傳說也就廣為流傳在漢人族群與原住民族群間。故本論文將之分為兩章加以論述,即主要流傳於漢人族群間及流傳於原住民族群。而透過兩個族群的「土地爭奪」類型傳說,可以看見原/漢族群各自的文化面貌。二、「以智擊退原住民」,即「屙屎嚇番」傳說;三、「以欺騙方式剝削原住民」,即「借斗還口」傳說;此兩類傳說主要都是描述漢人族群在和原住民族接觸的過程中,以「欺騙」的手法將「衝突」予以化解,或是利用「欺騙」剝削原住民,使之原有的優勢逐漸衰減。前一類故事,由於強調漢人的「機智」,故在漢人族群間廣為流傳;相反地,後一型的傳說因為和漢人族群的傳統思維及處世規範相抵觸,其傳述的情況也就不多。最後,則為四、「因原/漢衝突而產生的宗教信仰」與五、「因原/漢衝突而產生的生活習慣」;反映了漢人在面對原/漢族群衝突時所產生的相關宗教信仰和生活習慣。總而言之,以漢人文本為主之「台灣原/漢族群接觸與衝突下的傳說」是極為豐富而多元的。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瓦歷斯•尤幹,《番刀出鞘》(板橋:稻鄉出版社,1992/12,初版)。
□林培雅,〈台灣民間文學積極傳承人調查研究〉(新竹:清華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7)。
□巴蘇亞•博伊哲努(浦忠成),《原住民的神話與文學》(台北:臺原出版社,1999/6)。
□尤哈尼•伊斯卡卡夫特,《原住民族覺醒與復振》(台北:前衛出版社,2002/9,初版第一刷)。
□李信成,〈清代平埔族大遷徙的先驅—潘賢文事略〉,《中國邊政》第160期(2004/1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