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06.160.129
  • 學位論文

1950年代台港現代文學系統關係之研究:以林以亮、夏濟安、葉維廉為例

HASH(0x1b41d290)

指導教授 : 柳書琴

摘要


本文關注的焦點在於1949年後,台港兩地文壇的文化、文學交流與互通的樣貌。我以台港兩地的南來文化人與香港的美援刊物和現代主義刊物為切入點,以此探討台港交流及互動的樣態,討論方式分成兩大部分進行,首先,以台港南來文人為例,企圖了解台港南來文人的人脈網絡關係,其次,以香港所發行的現代主義文藝刊物為討論對象,探討台港兩地刊物具體的合作與交流模式。   第一部分,在台港南來文人的人脈網絡連結上,討論了兩種不同的交流模式。首先,以林以亮、夏濟安為討論中心,呈顯他們之間的舊友情誼,對聯繫台港文壇的文化、文學交流產生怎樣的作用與效果;其次,以五○年代活躍於台港文壇的青年作家葉維廉為中心,描繪他頻繁往來台港之間,又與台港兩地的文化人有深厚的交情與往來,成為台港文化、文學交流的重要中介人物之一。 第二部份,希望從另一個角度呈顯台港文壇文化、文學交流的互動模式,主要以香港的現代主義文藝刊物《文藝新潮》與台灣現代派詩刊《現代詩》為討論中心,這兩份刊物的合作與交流,提供台港文人作品發表的空間,構築了台港文壇的共通文藝平台及直接溝通的管道,促使台港文人得以互相觀摩彼此優秀的文學創作,同時建立台港的文學刊物在台港兩地的代理販售,更增加了刊物的流通量與影響力。   總結以上種種討論可見,過去在討論到五○年代的台灣文學時,多以島內的反共文藝、戰鬥文學及現代主義文學為討論中心。實際上,當時另有香港發行的刊物在台灣島內流通,這些刊物可能對島內文藝產生影響,也可能成為島內文化人與香港的文化人相互溝通的重要媒介。雖然台港兩地歷經了極為不同的歷史經驗,在社會文化及經濟上的發展也有所差異。但在1949年後的台港文壇,借由上述各種流通於台港兩地的刊物,或者是複雜微妙的人脈網絡關係,或者是往來台港兩地的文化人,作為文化、文學流動的中介橋樑,漸使台港兩地文化、文學頻繁地流動與互通。而台港文壇及文化人的交流與互動,同時帶給五○年代以降台港文化、文學後續發展的深刻影響,也是台港兩地文壇在文化、文學交流方面的重要契機。

參考文獻


40. 羅永生,〈香港的殖民主義(去)政治與文化冷戰〉,《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67期(2007.09)。
44. 盧瑋鑾、鄭樹森、黃繼持,〈五、六十年代香港文學現代三人談──導讀《香港新文學年表(1949∼1969)》〉,《中外文學》第28卷第10期(2000.03)。
22. 陳德錦,〈文學,文學史,香港文學〉,《中外文學》第24卷第6期(1995.11)。
7. 顏安秀,《《自由中國》文學性研究:以「文藝欄」小說為探討對象》(台北: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06)。
4. 陳政彥,《戰後台灣新詩論戰史》(台灣:國立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論文,2007)。

被引用紀錄


陳玠瑋(2012)。金奈米棒於酸鹼及光熱應答型藥物載體設計及其於癌症標靶治療之應用〔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2fNTHU.2012.00418
蕭義勳(2011)。適體修飾之金奈米粒子於癌症標靶治療之應用〔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3%2fNTHU.2011.00290
黃鳳玉(2011)。護理人員靈性健康與靈性照顧行為之相關性研究〔碩士論文,長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3%2fCJCU.2011.00150
朱天(2009)。詩與美感的交輝:葉維廉、杜國清詩學理論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2fNTU.2009.02664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