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3.210.76
  • 學位論文

分工與共治:男同志家庭的家務分工與家務創造

HASH(0x1c95f060)

指導教授 : 宋文里 李丁讚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許多家庭研究認為,傳統家務勞動的分工不均、性別隔離模式,已隨社會變遷產生改變。因為晚期現代性中,社會行動者可以主張自我生活風格,追求親密關係、實踐平等主義與選擇性的親屬關係是其中三個主要特徵。並藉此弭平社會關係中的文化與結構性不平等。新型態的男女同志多元家庭,往往被樂觀地以『去性別』的想像,被認定為是去除這種不平等的主要代表。 本文從社會學與人類學的角度討論上述說法,藉口述訪談資料與田野日誌,說明本地父系親屬脈絡下的男同志家庭分工與家務創造。首先敘明(一)在晚期現代漢人父系社會中,當代台灣社會、漢人父系親屬關係與男同志家庭之間的三個重要扣連:無子化、知而不論、對職業許以高承諾,以及(二)男同志家庭家務分工的學習機制:原生家庭與其他性別化機構。接著描述台灣男同志家庭高度精簡的日常家庭勞務內涵,其中因缺乏性別反思,呈現高度結構性失衡。階級差異、男性氣概、父系血緣格局與父系脈絡是主要原因,產生批判父權,卻未及反思性別位置的困境。顯示在漢人父系中,性別相同的男性同志家庭,仍未脫『做性別』(doing gender)的難題。亦無法以日常家庭勞務照顧來建立新家庭的實體感。 然而,本地男同志家庭實體感何在?本文以十二個台灣男同志單偶家庭的家庭勞務經驗,說明本地男同志家庭在漢人父系社會中如何建立家庭認同,並與異性戀社會共處、共謀。其方法係依靠『做關係』的親友工作(kin work)達到平衡,並產生非血緣的『做親屬』轉變。而男同志家庭的實體,循此在親友工作上創造出家庭的合作與共治、共享的空間,其中強調以情緒(emotion)編織各種親屬關係的重要。一方面稍緩解家庭日常勞務的分工矛盾,另一方面建立男同志家庭的『日常生活』實踐。不過,其中展現的自我與家庭認同,雖鬆動父系親屬關係,但情感、責任上均不拋棄異性戀父系社會關係,展現點滴募化善緣的特有韌性。故此種自我家庭認同,並非標舉宣言式認同,亦不採取唯意志論的選擇性親屬關係。

並列摘要


參考文獻


周佑儒(2007)大學男同志學生出櫃經驗之敘事分析。國立暨南國際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何思瑩(2008)酷兒再生產:女同志的親職實作、生殖科技使用與情感認同。臺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
呂玉瑕、伊慶春(2005)社會變遷中夫妻資源與家務分工:台灣70年代與90年代社會文化脈絡的比較。台灣社會學10: 41-94。
呂玉瑕(1983)婦女就業與家庭角色、權力結構之關係。中研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56:111-143。
謝文宜(2005)從國內將婚伴侶的婚姻承諾談婚前教育。諮商輔導學報-高師輔導所刊9: 39-58

被引用紀錄


沈姵君(2012)。入戲成局:女性同性伴侶與原生家庭之間的關係與互動〔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16-0908201218153728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