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6.221.204
  • 學位論文

台灣作家的文學獻身之道──李榮春之藝術家成長小說研究

指導教授 : 陳建忠

摘要


摘要   成長於日治時期的戰後跨語一代作家李榮春,廿歲時(1933年)受白話文創作風潮影響開始致力寫作,因此執意不婚、不謀正職,雖然作品鮮少發表,一生沒沒無聞,只能打零工維生,卻始終不改其志,這樣特異的人生選擇,被頭城同鄉目為「狂人」,令其母歎為「前世積欠文字債,今生來償還」。由於一生秉持「寫作貴在真誠」的創作原則,李榮春寫出的長篇小說可說完全為個人的生命紀錄,特別是1960年之前,在25歲至40歲之間,完成三部少見的以「成為藝術家」為主題的作品:《祖國與同胞》、《海角歸人》以及《洋樓芳夢》,持續描寫作家自青年開始,持續至中壯年時期,為之付出人生精華時段的「成為藝術家」的生命旅程。屬於戰後艱難的跨語一代,處身於國府威權底下的反共文學圭臬、白色恐怖氛圍,李榮春創作的這三部自傳性濃厚的獻身文學紀錄,深具時代的、藝術家個人的,及作品本身的等等面向的豐富意義,富於深入探索的研究價值。      源於德國19世紀初發展出的「成長小說」文類(Bildungstroman),「藝術家成長小說」(kunstlerroman)著重於超越當下社會的規範,藉由藝術,創造一個新的自我與世界,是一種「藝術的學徒生涯」小說。因此,本文採用「藝術家成長小說」這個次文類,作為協助析解李榮春這三部「努力成為藝術家」小說的導引羅盤,取「自我本位」、「與既有體制對立」以及「強烈的藝術使命感」等三項「藝術的學徒生涯」符碼,以文本主角,亦即藝術家本人,為中心,嘗試觀看李榮春三部「成為藝術家」主題的長篇小說。      就三項「藝術家成長小說」元素在三部文本的不同消長來看,「強烈藝術使命感」的變動不大,其實一直為主角生命的主軸;主角遭遇的「與既有體制對立」困境,則隨年歲增長而愈演愈烈;而奇特地逆勢上揚,成為第三部文本的主要元素的「自我本位」特質,其實就是主角懷抱一直不墜的「強烈藝術使命感」,卻必須遭逢與日俱增的「與既有體制對立」壓力,因而激發出拘限在創作本身的強勢反動而已。對應到李榮春創作這三部小說的真實時空背景,可知其幾乎是宿命地受制於文字、題材、發表機會的難得、政治正確的精神壓力,從而在這三部作品裡,紀錄下燃燒一輩子的強烈文學使命感,挺過無數與傳統社會價值觀對立的日子,最後卻只能在小說裡恣意揮灑,採用訴諸自我本位的寫作方式,務求在阻力最少、最安全的個人創作範圍內取得最低限度的反動滿足,聊以發洩如此困境下的難伸壯志;這就是李榮春留下的真相,一段戰後台灣作家走過的「成為藝術家」辛酸心路,提供了更深一層,理解台灣文學的可能。

參考文獻


黃凌芳, 《《潛水鐘與蝴蝶》中意識流之手法》, 淡江大學法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1。
侯作珍,〈現代人的病理解剖室:論李喬的短篇心理小說《人的極限》和《恍惚的世界》〉,《中國現代文學》, 第17期(2010.06)。
葉石濤, 《台灣文學史綱》, 高雄: 文學界雜誌社, 1987。
陳芳明,《台灣新文學史》, 台北: 聯經出版社, 2011.10。
丁世傑, 《台灣家族敘事的記憶與認同》, 台北教育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2007。

被引用紀錄


賴亭伊(2016)。鍾肇政「自傳體小說」的成長敘述—以《八角塔下》、《濁流三部曲》、《青春行》為例〔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6.00306
漫安琦(2010)。台北市國中音樂教師對資訊科技與視聽媒體認知與運用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17569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