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7.185.180
  • 學位論文

「未來末日/末日未來」--臺灣八○年代以降小說中的末日想像與科幻異境:以黃凡、平路及駱以軍作品為主要觀察對象

The Doomsday Novels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after 80's: Observation on the text of Huang Fan, Ping Lu and Lou Yi Chun.

指導教授 : 謝世宗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如果真的沒有明天,小說家們在「今天」試圖預言的,是甚麼樣的假想敵?面對文明滅絕或記憶斷裂的危機在即,我們該如何抵禦?這些故事中型態不一的假想敵,其中又被賦予了甚麼樣的託寓?末世哀歌中蒼涼的嗓音,是否隱含了耐人深究的潛臺詞?這些疑慮在思緒深處滋長,促成筆者決定以「末日」作為研究的關鍵字來開展論述。 綜觀目前臺灣文學研究領域,以「末日想像」相關書寫為座標開展的完整表述或系譜仍付之闕如。基於從臺灣文學現有文本中,找尋新解讀可能的動機,筆者將「末日想像」設定為研究的出發點,以時間的進程(八○年代以降)為經,以黃凡、平路及駱以軍三位小說家的末日想像文本為緯,檢視「末日」的概念,於選擇的文本中,是以甚麼樣的形式被實踐。 本研究的取徑路線,主軸以時間的進程(八○年代以降)為經,以黃凡、平路及駱以軍三位小說家的末日想像小說文本為緯,檢視「末日」的概念,於選擇的文本中,是以如何的形式被實踐。首先,透過對個別文本的細讀,進一步觀察「末日想像」在其中扎根、萌芽、成形、移轉、變形乃至於頡頏的過程,及間隙中產生的辯證可能;佐以外緣研究的方法,配合觀照總體臺灣文學的書寫思潮、當下的時代風尚、思潮方向與政治風向,觀照並嵌合臺灣本土文化及文學場域的生態浮動,進而理解當「末日」作為一個書寫的主題,與科幻概念、後設技巧和後現代思潮等課題之間的關聯、拉扯或交織。最後也最重要的是,希冀透過這份研究,能夠稍加明瞭在臺灣社會的語境之中,「末日」的想像與書寫之實踐裡,所被創作者寄寓的情感以及倫理,及其珍貴的特質為何方物。

關鍵字

末日小說 黃凡 平路 駱以軍 科幻 後設 後現代

並列摘要


無資料

參考文獻


吳立文,《外省父親之後遺民紀事》(臺中:中興大學中文所碩士論文,2006)。
林燿德,《重組的星空》(臺北:業強出版,1991)。
吳明益,《複眼人》(臺北:夏日,2011)。
黃錦樹,《土與火》(臺北:麥田,2005)。
呂明純,〈人類主體神話的「解構」或「超越」?──試析平路〈人工智慧紀事〉〉,《問學集》10期(2000.10)。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