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16.190.167
  • 學位論文

篡弒與救贖、重逢與承擔──台灣六0年代以後小說中的父子關係

指導教授 : 許俊雅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篡弒與救贖、重逢與承擔──台灣六0年代以後小說中的父子關係 摘 要 父子關係,向來是小說中的一個重要主題。台灣源於特殊的政治、歷史背景,使得父子關係往往成為小說中的家國隱喻。六0年代起因為社會型態的變遷、都市化、工業化的結果,再加以中西文化交流的衝擊,使得傳統的父子關係出現了新的反思與危機。專業分工的時代來臨,使得兒子可以走出家門,自謀生路,不再需要躲藏在家族與父權的羽翼下,方能安身立命,隨之而來的是對傳統父子關係的鬆動與革新。因為「人的覺醒」,使得原本被放在文化秩序中制約的兒子,其位置、功能重新評估、定義。在這樣一個反省的基礎下,有別於「家國論述」的方向,本論文擬以單純一個家庭中的「父」與「子」的關係,追溯長期以來華人社會中的家庭樣貌、父子糾纏,以及時代變遷之後,「父」、「子」、「關係」的變化。 孝子、逆子如何在傳統的家庭中生存?如何推翻傳統家庭的束縛?當他們隨著時代的巨輪遠走,接下來輪到什麼樣的「兒子」上場?被推翻的「父親」該如何改頭換面?亦或是從此退離家庭場域。「家庭」在這場巨變中,提供父子什麼樣的可能?本篇論文期望透過爬梳文本、分析梳理出此間種種的變化以及其脈絡,並能尋覓出身處近代台灣社會中的男人,在其成長路上,從青少年時期的篡弒、救贖到中壯年的追尋、重逢到為父的焦慮、承擔,這一條專屬這個世代的有關成長與成熟的軌跡,一條專屬父子軌跡。 第二章 傳統家庭場域的束縛與困境,將回顧古籍、古典小說對傳統家庭場域下的相關父子關係書寫。第三章 弒父的必然──篡弒與救贖,將探討現代小說中的「弒父」現象,以及「弒父」後兒子的救贖與家庭、父子關係的變化。第四章 尋父的必要──重逢與承擔,意欲分析中年兒子「尋父」的必要、與父重逢的歷程,以及新父子關係的誕生。 關鍵詞:弒父、父與子、家變、孽子、兒子的大玩偶、晚風習習、聆聽父親、遠方

參考文獻


易 鵬,〈巨變私史:王文興的《家變》〉,《中外文學》,第27卷第10期,1999年3月,頁134-173
梅家玲主持,〈座談主題:與王文興教授談文學創作〉,《中外文學》,第30卷第6期,2001年11月,頁370-393
廖冰凌,〈對虛性/實性和諧的批判與期待:論凌叔華小說中的父親形象〉,《淡江中文學報》,第13期,頁223-242
陳孟君,〈家庭空間的意識流變:八0年代已降文革小說中的家/國意識〉,《有鳳初鳴年刊》,第二期,頁433-446
潘朝陽,〈空間‧地方觀與「大地具現」暨「經典訴說」的宗教性詮釋〉,《出離與歸返:淨土空間論》,台灣師大地理系,2001年,頁28-29。

被引用紀錄


許君如(2010)。一九六O年代台灣學院派本省籍女作家成長小說研究──以陳若曦、歐陽子、施叔青、李昂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00527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