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6.218.62
  • 學位論文

網路友誼的形成與維繫:電子佈告欄使用者交友行為研究

指導教授 : 郭良文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摘 要本研究之目的在探討虛擬空間下的人際互動情形。虛擬社會(virtual society)會因著網路這樣一個具有革命性的媒介,在人們的互動形式與關係建立上,產生何種根本上的改變?網路的友誼關係如何形成,互動的基礎何在,而網路友誼如何維繫,又使用者如何獲得虛擬情感的慰藉。本研究期待能針對網路上友誼關係發展出的互動模式作一探討,了解網路中介傳播中,人際互動原則的「變」與「不變」。研究以BBS使用者為研究對象,利用深度訪談的方式,從其網路交友經驗,了解網路友誼關係的發展,並從過去的人際關係理論研究,檢視虛擬人際互動情形,進而發現虛擬的人際關係與真實的友誼情境的差異。本研究提出四項主要的研究問題:一、瞭解BBS使用者的交友的動機行為類型及其發展網路友誼經驗。二、瞭解使用者透過何種方式建立與維繫網路人際關係。三、瞭解什麼樣的互動方式會增進或破壞虛擬的友誼關係。四、瞭解虛擬與真實友誼對使用者而言的意義,並分析網路人際關係的人際互動規則,與真實世界中友誼關係的差異。針對研究問題,本研究發現:認識網友幾乎是所有BBS使用者的共同經驗,然而每個人的網路交友經驗卻因其不同的交友動機、不同的使用介面及不同的滿足感受,造成行為上的差異,也創造不同的網路交友經驗。另外,不同的BBS使用介面,區隔出不同類型使用者的交友心態,在建立初期友誼關係上形成不同的模式與文化。然而利用他種線上互動介面及轉移至線下互動來輔助僅有文字的BBS,以維繫網友間的情誼似乎是「殊途同歸」。因著網路的特性,BBS所創造的虛擬互動空間,形構出有別於日常生活的社交模式,BBS次文化創造出虛擬人際網路中的新寵兒,外貌長相已經不是第一印象中形成的主要因素,交淺言深使網路友誼容易建立卻難維繫。而BBS像是一個小社會,虛擬與真實是互相穿越。網路只是一個認識朋友的管道,網友只是一種類型的朋友,網路友誼與真實的友誼關係,不同之處在於友誼發展的過程而非結果,造成差異是因為網路特性而非特殊網路人格。網路豐富人際互動的可能性,擴展真實人際關係。

參考文獻


戴怡君(1999):《使用網際網路進行互動特質之探索》,南華管理學院教育社會
張維安(2001):〈文字模式線上訪談的特質及其限制〉,《資訊社會研究》,1:
張一帆(1997):《全球資訊網與傳播調查研究─調適性電子問卷系統之設計與
蘇蘅、吳淑俊(1997):〈電腦網路問卷調查可行性及回覆者特質的研究〉,《新
韓佩凌(2000):《台灣中學生網路使用者特性、網路使用行為、心理特性對網

被引用紀錄


王蘋(2017)。自我傷害後之高職生在復原階段其社會支持對其復原能力樣貌轉變之探討〔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7.00226
吳淳萁(2012)。從聊天到「牽手」:探討網路愛情觀與婚姻觀〔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2.00606
陳詩芸(2009)。組織結構、個人自我揭露程度、印象管理行為對溝通效能及工作壓力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9.00484
莊易霖(2007)。品牌認同和社群參與對社群忠誠度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07.00206
謝雅琪(2010)。影響Facebook使用意願之研究〔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1000439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