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8.7.85
  • 學位論文

大陸外匯儲備增長之貨幣分析法實證研究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n the Monetary Approach to Mainland China's Foreign Reserves Accumulation

指導教授 : 馮立功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本文目的欲探討貨幣分析法能否印證1990年代匯改後,大陸外匯儲備增長的原因。有別於有關的研究文獻,實證上,我們不僅採用存量觀點的典型貨幣模型和Tsiang(1956)的存流量互動觀點新劍橋貨幣模型,而且採用共整合計量方法探討這兩個貨幣模型的長期關係。實證結果發現貨幣模型與匯率制度有很大關聯。 在1991年與1998年間,季資料的估計結果最符合的只有典型貨幣模型;即當期外匯儲備決定因素為當期通貨膨漲、當期經濟成長、當期利率和當期國內信用增長;另一方面,在1999年至2012年間,季資料的估計結果則只有支持新劍橋學派的貨幣模型。亦即,除了當期通貨膨漲和當期利率,當期外匯儲備決定因素為當期大陸居民國內支出或前期經濟成長率、當期國內信用和當期貿易量。 對於這樣的實證結果,我們的解釋為1991年與1998年間的匯率調整程度相對1999年至2012年間狹窄、資本帳開放程度也是後段期間高於前段期間,而貨幣政策利率則是後段期間較前段期相對穩定。最後,我們研究結果的政策涵意為:一是達成貿易收支平衡未必能緩和甚至降低大陸外匯儲備;二是擴大內需政策需要避免資金來源是國外,因為有可能會使大陸外匯儲備累積。

參考文獻


Cooper, R.N. (1971), Currency Devaluation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By Richard N. Cooper, International Finance Section, Princeton University.
Johnson and G. Harry (1958), “Towards a General Theory of the Balance of Payments,” Reading in International Economics, No.11.
Lerner, A. P. (1938), “Alternative Formulations of the Theory of Interest,” Economic Journal, 48, 211-230.
Machlup, F. (1955), “The Problem of Verification in Economics,”
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22, 1-21.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