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2.67.251
  • 期刊

論中國佛教心性論的基本特徵

摘要


本文首先對著名佛學家呂澂先生提出的中國佛教主“性覺”、印度佛教主“性寂”的結論進行了重視審視。所謂“心性本寂”指的是“法性”即“真如”,是眾生將來可能證得的佛法理體,“本覺”是指眾生之心所蘊涵的“覺性”。那麼,作為以論證眾生解脫成佛如何可能為最終歸趣的佛教心性論,是不能將二者截然分開的。印度佛教心性論並非只言“本寂”而不及“覺性”,作為聯結眾生心體與真如理體的無漏淨種就近似於“覺性”。“本寂”說作為中土法相唯識宗心性論的基本特徵是可以成立的,但其基本內涵應是理體與心體的兩分。從這個角度觀之,我們只能說,印度佛教心性思想“側重於”“本寂”或者說以“本寂”為主流,而中國佛學以“本覺”為主流。在此基礎上,作者又將中國佛教心性論歸結概括為三大特徵:一為人本化特徵;二為人心化、倫理化特徵;三為形而上特徵。

關鍵字

心性論 本寂 本覺 人本化 人心化 倫理化

被引用紀錄


白金銑(2007)。唐代禪宗懺悔思想研究〔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910200810534526
范瓊方(2007)。日蓮佛法之人文思想及其教育意涵--以台灣創價學會之詮釋為中心〔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910200810570853
張美慧(2011)。教育訓練人員專業職能指標建構之研究-以臺灣高科技產業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24082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