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3.159.195
  • 期刊

兩種道德:臺灣社會中道德思維研究的再詮釋

摘要


本論文的主要目的是要重新解釋以往學者以Kohlberg之研究典範在台灣對道德思維所作的實徵研究發現。全文分三大部分,第一部分先借用Gibbs(1979)的「雙面相模式」(two phases model)說明:要瞭解某一社會中成人的道德思維及道德判斷,此須先在文化的層次之上,研究該社會的文化傳統。本文第二部分先提出作者對於儒家倫理的分析(黃光國,1995),再融會西方倫理學對「積極義務/消極義務」和「不完全義務/完全義務」的區分,提出一套概念架構,說明以「人際情感」作為基礎之儒家倫理的性質。接著又借用Shweder等人(1990)「分殊理性」(divergent rationalities)的概念,以及他們對於理性道德律之「強制層面/可替代層面」的分析,進一步析論儒家倫理的內在困境,以及五四時期大陸上「新文化運動」和一九六○年代台灣「公德心運動」對儒家倫理的衝擊及其意涵。本文的第三部分,則以前述的分析為基礎,重新解釋以往學者用Kohlberg的研究典範在台灣所作的實徵研究,同時仔細分析程小危(1991)用Kohlberg的道德兩難困境在台灣所蒐集到的訪問資料。

參考文獻


(1983).Morality in the making: thought, action, and the social context.Chichester:John Wiley.
Befu, H.(1977).Social Exchange.Annual Review of Anthropology.6
Brubarker, R.(1984).The limits of rationality: An essay on the social and moral thought of Max Weber.London:Geoger Allen & Unwin.
Colby, A., Gibbs, J., Kohlberg, L., Specicher-Dubin, B., Candee, D.(1979).Standard form scoring manual.
Durkheim, E.(1953).Sociology and philosophy.New York:Free Press.

被引用紀錄


邱蘭婷(2011)。期許來源對愧疚感之影響〔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11.00017
簡家琦(2008)。角色義務對犧牲知覺的影響〔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08.00362
陳世益(2008)。華人社會中孝道與努力信念的關連〔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08.00062
洪群(2008)。民間道德教育班課程與教學之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6/NPUST.2008.00273
呂宜峰(2016)。老年父母的孝道期待、落差與憂鬱反應〔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160091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