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6.185.207
  • 期刊

建立台灣教育的主體性

摘要


近百年來,不同階段的臺灣政治史,產生出不同意涵的「臺灣意識」「臺灣意識」近百年來的發展,當有助於「新臺灣意識」的凝結。二十一世紀是世界歷史快速翻動的年代,從1989年柏林圍牆倒塌、前蘇聯解體、東歐共產集團瓦解到亞洲的兩韓開始對話,臺灣開始快速民主化,一系列的政治變動,伴隨著高科技的發展與世界經濟版圖的重整,使戰後世界史中全球化的潮流波濤壯闊。全球化與本土化這兩股戰後世界史的潮流,戒嚴令廢除以後,一方面受到隨著臺灣高科技的飛躍發展而帶動的全球化、資訊化的衝擊,但另一方面卻又受到隨著臺灣意識的衝擊,全球化與本土化這兩股歷史潮流,兩者以去中國化為目標,台灣人民長期受到大中國思想的教育,失去台灣歷史觀及地理觀、文化觀、價值觀。 台灣人生活在台灣這一片土地上,過著主權獨立的實體,已有數十年的歷史,但長期受到內部政治威脅及對岸文攻武嚇,使台灣人心靈缺乏認同威、歸屬威與安全感,需透過教育、經濟、政治來建立台灣主體性,營造健康的教育生態環境。

參考文獻


阿輝伯語錄
林玉體(2002)。台灣教育的主體性。台北:高等教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張炎憲(2002)。台灣歷史學會(2002-01-07):邁向21世紀的台灣
郭生玉(2002)。教育文化一提升教育品質,稻江科技暨管理學院學報
黃俊傑(1998)。台灣人對「文化中國」的孺慕情懷。香港社會科學學報。12

被引用紀錄


葉志清(2005)。台灣本土化教育論述的意識形態分析〔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2/NTU.2005.00934
許文瑞(2006)。動盪中的堅持-傅斯年高等教育思想與戰後台灣大學之轉型發展〔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0712200716105227
陳怡伶(2011)。台灣與中國意識在國中歷史教科書中的角逐—以台灣歷史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1610201315221612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