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97.248
  • 期刊

《論語》「民可使由之」與「君子之求諸己」關係考論-兼論先秦儒家的道德教化論體系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People May be Made to Follow a Path of Action" and "What the Superior Man Seeks is in Himself" of the Analects of Confucius, with a Discussion on the System of Moral Cultivation from Classical Confucianism

摘要


《論語.泰伯》篇有:「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如何訓解本句大義,幾千年來一直是學界聚訟不已的重要話題。本文從文字考釋與義理辨析兩個角度,逐一解決「民可使由之」之「由」字的釋義問題以及「使由使知」句與「君子之求諸己」二者間的關係問題,最終證明「使由使知」思想不僅與先秦儒家「君子之求諸己」的「反己修身」之說緊密相關,同時亦能體現儒家道德教化論體系的根本特徵。「民可使由之」所蘊積的對個體價值之積極認知以及濃厚的人本主義關懷精神,誠可視之為是儒家「仁政」思想的一個側面,同時也是對孔孟之道「仁義」思想的一個有力補充。

參考文獻


〔清〕劉寶楠著,高流水點校《論語正義》,北京:中華書局,一九九○年,卷九
〔宋〕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北京:中華書局,一九八三年,卷四,頁一○五。
梁啟超〈孔子訟冤〉,載《新民叢報》第三十八、三十九號合本〈雜俎·小慧解頤錄〉,光緒二十九年(一九○三)
梁啟超《先秦政治思想史》,北京:東方出版社,一九九六年,頁二三二。
〔魏〕何晏注,〔宋〕邢昺疏《論語注疏》,收入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一九九九年,頁一○四。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