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9.7.172
  • 期刊
  • OpenAccess

友情何在?從孔、孟的「朋友」論述談起

摘要


朋友究竟是靠什麼聯繫的?我試著向歷史尋求解答。春秋中晚期開始封建國家逐漸轉向君主專制郡縣國家的轉變引起了大量求仕移動的人口,這些移動的士人脫離了傳統固定在聚落、宗族中的生活,而發展出人與人之間既非地緣又非血緣的特殊聯繫。與此同時,原先用來稱呼族人的「朋友」一詞被轉化為指稱這種的特殊人際關係,新型的「朋友」概念就此產生。然而「朋友」的現象並非就這麼理所當然地存在。傳統儒家禮儀以五服式的固定式血緣親疏劃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即使是同鄉里的地緣相識者也依憑固定式的祭祀宴飲維繫關係。新型朋友關係並非以地緣或血緣關係聯繫,顯現出傳統禮儀的困窘。孔子就曾困惑於朋友伯高之喪禮哭禮。這樣的困惑致使古代學者必須找出這種新人際關係的連繫關鍵。我以此問題分析孔孟一系儒者的朋友論述,發現儒家最常將學習與朋友並述,而不以友情論定朋友關係,但仔細分析,仍可發現孔子有以自我情緒為主的言論模式,如「不亦樂乎」,這種論述是孔子思想方法的特徵,對伯高喪禮的困惑最終也依循自我情緒安置的原則設定哭位,突破了傳統五服式的聯繫邏輯。孟子以後以朋友為學習的論述完全壓倒自我情緒型的論述,直到《禮記》才又看到情感論述的復甦跡象。孔子雖未言明友情,實則身有所感;孟子對友情感受不深,自此儒家逐漸將朋友轉化為聖人之制的一環,壓抑了儒家對朋友之間情感的論述。

關鍵字

先秦儒家 孔子 孟子 朋友 朋友觀 友情 情緒 情感

被引用紀錄


劉振宏(2013)。儒家友道研究:以《論語》為中心〔碩士論文,淡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6/TKU.2013.00261
林信源(2015)。醫護專業人員與一般民眾分享健康資訊比較研究:以臉書為例〔碩士論文,義守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343/ISU.2015.00395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