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5.8.141
  • 期刊
  • OpenAccess

日治時期屏東公園的創設、管理與地景變遷

摘要


本研究利用臺灣總督府公文類纂及各種公私部門的日文舊籍,釐清日治時期屏東公園的創設過程。除了透過土地臺帳、土地登記簿與地籍圖資的比對,探討公園腹地之擴張外,也運用不同時期的公園實測圖、明信片、老照片、報紙等資料,輔以田野調查,將公園地景變遷情形做一整理。研究發現:今日屏東市中山公園之前身,最初名為屏東公園,早在明治35年(1902)即己創設,迄今113年,為南台灣最早的公園綠地建設,本島第三個市街地公園。此公園係首任阿猴廳長桑原外助任內草創,與改善阿緱街惡劣的衛生環境,便於日人統治有關。有地,以及糖業會社寄附土地等途徑,促成日治時期屏東公園的腹地擴張。在十二廳時期,由於管理層級提高到廳長,且額外徵收公園費,使公園用地買收工作順利推展。此時期竣工之阿緱神社,因位置緊鄰公園,神社樹木與公園綠蔭連結成綠廊,兩者密不可分。進入州廳時期後,屏東公園之經營雖由市街庄之經費維持,但此時期的屏東市,相較於初期的廳直轄七區,或是十二廳時期的阿緱廳轄域,其實是歷來最狹隘的公園設置區域。這可能是昭和時期屏東市發布公園使用條例,針對以營利為目的專占公園設施者收取費用並訂定罰則的原因。本文企圖指出,繼清代的屏東書院之後,屏東公園是本地最早以屏東為名的公共設施,可能啟發並帶動此後街區各種建設,陸續以屏東為名的風潮。此現象之背後,反映的是屏東符號之意涵,由屏東書院文人之間的社群認同,逐漸轉化為地塌認同的過程。由此觀之,屏東公園是屏東符號發展脈絡中,不可或缺的一塊拼圖。日治時期屏東公園的命名,其實具有特殊的時代意蓋章。

關鍵字

阿猴 阿緱 屏東公園 中山公園 屏東書院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