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3.58.151.231

摘要


儘管每年有數以百萬計的遊客造訪英國的公立博物館,然與過去十年間急遽增加的博物館數目相比,觀眾人數實際上並沒有增長。種種研究顯示:博物館的觀眾組成不外乎中產階級和受過高等教育者兩類。這顯然使博物館宣稱其「為全民所有」的使命淪為口號。故為落實博物館做為教育機構的社會責任,以及因應目前的財政窘境,博物館勢必要開發「新」的觀眾,亦即那些從未參觀過博物館的「非觀眾」。然非觀眾的組成和特性為何?他們對博物館有何要求?博物館又該如何結合本身的使命與行銷,從建築物、促銷、展示和價格四個面向著手,吸引「非觀眾」的造訪?本文乃從探討實例著手,佐以研究資料說明,並期許博物館能勇於接受挑戰,藉行銷、之助達成使命,走出更寬廣的路。

關鍵字

無資料

被引用紀錄


游舒雲(2009)。流動的文化資本研究:以「國立歷史博物館之特展」為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0/cycu200901346
許貴雯(2007)。論藝術消費中價值與價格的關係:博物館門票與藝術市場價格的訂定〔碩士論文,元智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8/YZU.2007.00255
鍾如(2015)。從非觀眾研究探博物館大學生觀眾:以二二八國家紀念館為個案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藝術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35/TNUA.2015.00112
吳雨致(2004)。以策略性行銷規劃角度分析國立歷史博物館與媒體合辦國際特展—以馬諦斯特展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21-2004200709471677
吳佳欣(2008)。臺北縣客家文化園區行銷策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央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www.airitilibrary.com/Article/Detail?DocID=U0031-0207200917351895

延伸閱讀


國際替代計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