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俄烏戰爭肇因於前蘇聯瓦解與烏克蘭獨立以來,雙方在領土主權、意識形態、政經情勢、歷史糾葛、宗教信仰等面向,迭有諸多相互依存的政經關係與邊境安全的摩擦有待梳理;加之1999年以來東歐多國陸續加入北約(NATO),不僅壓縮俄歐之間在地緣戰略上的安全空間,也激起俄羅斯最敏感的神經。2014年2月,俄國挑起克里米亞(Crimea)事件,致使俄烏之間衝突不斷,烏克蘭為此亟欲加入北約以求自保,俄國則因敵意螺旋推升而發動「特別軍事行動」,雙方為此走向戰爭。二、本文擬就俄烏戰爭期間俄軍「營級戰鬥群」(Battalion Tactical Group, BTG)的編制體制,及其發動基輔(Kyiv)閃擊戰(2022年2月24~29日)、北頓涅茨克(Severodonetsk)渡河作戰(同年5月6~13日)、卡爾科夫(Kharkiv)攻防戰(同年9月上、中旬),乃至於札波羅熱(Zaporizhzhya)鏖戰期間(2022年9月~2023年3月),俄軍在戰場情報、步戰協同、地空整體作戰,乃至於渡河作戰之成敗得失予以探究。鑑於俄軍營級部隊不僅暴露出編制體制、戰術戰法及其部隊演訓不足等缺失,猶有反制敵方小型無人機攻擊應對無方,以及欠缺攻頂型反裝甲飛彈,後勤支援不濟等問題,堪稱前車之鑑並期有所惕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