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17.216.229
  • 期刊

【論文摘要】肺阻塞病患接受肺復原照護併負壓呼吸器使用的臨床成效

【論文摘要】Clinical efficacy of pulmonary rehabilitation and negative pressure ventilator use in chronic pulmonary obstruction disease patients

摘要


個案報告動機:慢性阻塞性肺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簡稱肺阻塞,是一種呼吸道慢性發炎反應,病人產生呼氣氣流受阻,是不可逆的呼吸道阻塞現象,同時伴有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或喘鳴的症狀。肺阻塞病人常因長期且漸進性的呼吸困難,導致活動力下降,對漫長的療程感到無助且焦慮,嚴重影響其生活品質。對於肺阻塞的治療,在慢性呼吸衰竭照護及肺復原運動訓練,臨床上仍以非侵襲性正壓呼吸器為主流。負壓呼吸器(negative pressure ventilator,NPV)在肺阻塞病人肺復原的應用上,近幾年台灣本土性研究顯示,長期使用可以讓肺阻塞病人延緩肺功能下降、增加6分鐘運動測試行走距離及減少住院率和醫療成本[1,2],此外,相較於非侵襲性正壓呼吸器,患者使用「負壓呼吸器」時的舒適度也較高。因此,我們提出一個接受肺復原運動訓練合併「負壓呼吸器」使用的肺阻塞個案,及其短期追蹤狀況報告。呼吸治療評估:個案為60歲男性,身高為162.5公分,體重為57.7Kg,BMI為21.85,罹患有肺阻塞(COPD, GOLD3, group D),其初始之CAT score(慢性阻塞肺病評估量表)為18分,mMRC score(呼吸困難評估量表)為3分,主述喘、走路呼吸困難,雙側呼吸聲皆為濕曪音,於2019年8月8日,由胸腔內科醫師門診收治住院,診斷為肺阻塞急性發作,因嚴重呼吸困難,低血氧(SpO2=85-88%),入院後使用非侵襲性正壓呼吸器(Biphasic positive airway pressure,BiPAP),使用期間,因病人主訴面罩緊密導致有強烈壓迫感、口鼻乾燥,無法配合機器運作,因而情緒焦慮。經與醫師討論後,予以「負壓呼吸器」使用,並擬定肺部復原計畫,治療後,臨床狀況獲得改善,於2019年8月23日出院。呼吸治療問題確立:1.呼吸道清除功能失效。2.呼吸急促、活動後呼吸困難。3.長期之肺功能下降,及活動耐受力下降。呼吸治療措施:1.呼吸道清除功能失效:執行拍痰(胸腔叩擊)併姿位引流,及指導深呼吸咳嗽方法等,協助痰液排出。2.呼吸急促、活動後呼吸困難:採漸進式呼吸運動訓練,(1)教導病人運用噘嘴呼吸和腹式呼吸,以改善呼吸急促之不適。(2)上半身向前傾斜橫膈曲度變大收縮力量增加,呼吸量增加以改善呼吸困難。(3)並教導吸入型藥物之正確使用方法。3.長期之肺功能下降,及活動耐受力下降:肺復原運動訓練合併「負壓呼吸器」使用,住院期間每天3次,每次3小時;出院後門診期間,每周2-3次,每次1小時。結果評值:使用CAT score(慢性阻塞肺病評估量表)及mMRC score(呼吸困難評估量表)做為臨床症狀嚴重程度的追蹤,此個案在接受肺復原運動訓練合併「負壓呼吸器」使用之後,雖然CAT score(Figure 1)及mMRC score(Figure 2)未有顯著改善,但此個案自覺呼吸困難情形較改善且舒適,其體重由2019年8月住院中的56.5公斤,於4個月的治療後上升至59.0公斤。六分鐘走路距離(Figure 3)於2019年2月(負壓呼吸器使用前)為279公尺,於2019年11月(負壓呼吸器使用4個月後)進步至300公尺。肺功能檢查顯示[FEV_1/FVC(%)]亦有些微改善(Figure 4)。結論:對COPD患者而言因痰液蓄積容易造成肺活量不足,肺部塌陷造成肺活量損失,肺部擴張治療被推薦為有效改善增進肺活量並改善痰液在呼吸道運送,有研究顯示負壓呼吸器治療可以改善COPD患者肺功能下降速度,減少急性發作、急診求診及住院頻率。肺部復原治療的推廣,呼吸治療師擔任很重要的一員,依病人個別化需要,提供多元化的訓練計劃,來穩定並改善肺部疾病,提高病患的生活品質。國內目前負壓呼吸器尚未普及於各醫院中,未來還需要更大型的臨床研究,來驗證支持肺復原運動訓練合併「負壓呼吸器」使用於肺阻塞病患的效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