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239.57.87
  • 期刊

課椅高度對坐到站之垂直分力及肌肉活化程度影響

若您是本文的作者,可授權文章由華藝線上圖書館中協助推廣。

摘要


目的:探討四種不同課椅高度起身時之運動生物力學參數之變化情形。方法:以5名無下肢傷痛病史之國小六年級男性學童(年齡11.5±0.7歲、身高138±2.43公分、體重40.3±3.54公斤)為受試對象。使用一台Mega Speed Ms25K高速攝影機(100Hz)、AMTI測力板(1000Hz)一台與Biovision肌電儀(1000Hz)以同步方法擷取起身動作之生物力學與肌電訊號參數。並將動作分為向前屈曲期與向上伸展期二個時期進行分析。課椅高度係以65%、80%、100%、115%膝高等四種不同高度來定義之。影片以Kwon3D動作分析軟體處理,經人體肢段參數(BSP)建置、參考架KwonCC(誤差值=.106307)校正、直接線性轉換(DLT)及量化後取得運動學參數;測力板原始訊號利用DASY Lab6.0分析軟體,經濾波(filter)、模組校正(scaling)得到原始三維分力,再以數學運算得到負荷率。為了利於統計比較,將測量值標準化(normalize),以體重倍率(Body Weight, BW)表示,肌電圖訊號由DASY Lab 6.0分析軟體進行10~500Hz的濾波(band-pass)處理和全波整流(full waverectifier)上翻及10Hz低通率波(low pass)平滑化處理,再經積分法運算,可得積分肌電值(IEMG),接著並除以積分區間的作用時間,最後得出股直肌、股二頭肌、脛骨前肌、腓腸肌等下肢肌群之平均肌電振幅。所得實驗參數使用SPSS for Windows12.0套裝軟體以重複量數單因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α=.05)。結果:一、不同課椅高度坐到站時,軀幹前傾最大角度與最大角速度皆達統計上顯著水準。二、不同課椅高度坐到站時,垂直分力峰值差異達統計上顯著水準,課椅高度愈低,垂直分力愈大;垂直分力之負荷率,未達統計上顯著水準。三、不同課椅高度坐到站時,在向前屈曲期,股二頭肌之平均肌電振幅顯著差異,課椅高度愈低,股二頭肌肌肉活化程度愈高。四、不同課椅高度坐到站時,在向上伸展期,脛骨前肌之平均肌電振幅顯著差異,課椅高度愈低,脛骨前肌肌肉活化程度愈高。結論:國小學童在不同課椅高度坐到站時,隨著課椅高度的降低,為了維持身體前後的重心,軀幹前傾的最大彎曲角度有明顯的增加,低於膝高之課椅高度,會更造成髖關節的前傾角度加大、垂直分力峰值增加,但負荷率並未達顯著差異,顯示課椅高度對起身動作之下肢所造成的衝擊力並無顯著影響,因此,對於無下肢病史之國小學童,較低課椅搭配起身動作對於學童下肢股二頭肌與脛骨前肌並不會造成傷害,但反而會有很好的活化刺激效果。

關鍵字

課椅高度 坐到站 肌肉活化

被引用紀錄


卓昱汝(2014)。影響不同身高學童之座面參數與最適值〔碩士論文,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華藝線上圖書館。https://doi.org/10.6841%2fNTUT.2014.0027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