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8.222.68
  • 期刊

從新資料看近代中國的「扶乩運動」

Fuji (Spirit Writing) Movements in Moder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Documents

摘要


近代(1840-1949)中國宗教最顯著的現象,是扶乩活動的流行,各地出現不少乩壇,或鸞堂。本文擬從一、關於「三聖救劫運動」的起源與內涵,二、關於龍女寺道光庚子年救劫運動的面貌,三、道光庚子年扶乩運動的影響與變異:滇西洱源地區的例子,這三個層面來探討。

關鍵字

扶乩運動 宗教 近代中國 遊冥

並列摘要


One of China's most significant religious phenomena in modern times (1840- 1949) is the prevalence of fuji (spirit writing) activities. There have been many mediums around the altar or the luan church. This paper aims to approach the phenomenon from three aspects. First, it explains the origin and the meaning of the movement of "Three Saints' Averting Disasters." Second, it illustrates the contour of the movement of "Longnushi's Averting Disasters" near the end of the Qing Dynasty. Third, it deals with the impact and variation of fuji movements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by taking the Eryuan West region in Yunnan as an example.

並列關鍵字

fuji movement religion Modern China

參考文獻


范純武,《清末民間慈善事業與鸞堂運動》(國立中正大學歷史所碩士論文,1996 年)較早使用,只是他稱作「鸞堂運動」。該碩論後經增訂,收入王見川主編的「博揚博碩論文選輯」第一輯《道教‧信仰‧民俗專輯》第 11 冊,由台北博揚文化公司於 2015 年出版。本文使用的版本是博揚出版的《清末民間慈善事業與鸞堂運動》增訂本。
王見川一系列文章,如〈清末民初中國的濟公信仰與扶乩團體:兼談中國濟生會的由來〉,《民俗曲藝》162 期,頁 139-169,2008 年 12 月。
王見川,〈清末的官紳與扶乩:兼談其時流行的讖言〉,台灣新港奉天宮世界媽祖文化研究暨文獻中心編《媽祖與民間信仰:研究通訊》(2),頁 34-47,台北博揚文化公司,2012 年 12 月。
王見川,〈晚清北京天津一帶的乩堂與善堂:兼談義和團運動後劉鶚的賑災活動〉,《台灣宗教研究通訊》10 期,頁 131-159,2012 年 12 月。
王見川,〈陸費逵、盛德壇與靈學會:兼談民初上海的靈學風潮〉,劉文星‧蕭百芳‧王見川編《歷史、藝術與台灣人文論叢》3 期,頁 65-86,2013 年 7 月。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