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誘導突變,指的是人為利用物理、化學或空間等因素處理植物材料,誘導植物產生遺傳物質的變異,在短時間內獲得有利用價值的突變體。1927年,Muller用X射線處理果蠅的精子,結果發現X射線會使果蠅突變,從此開創了以人為方式來誘導突變的開始。之後stadler將X射線和γ射線應用在玉米和大麥上,結果發現輻射也可以對植物產生變異。直到1934年的時候,Tollenear以X射線處理菸草,並育出了第一個突變體品種。誘變的方式大致上可分為物理的、化學的及空間的。現代科學技術發展進一步產生了更多新的誘變技術,例如離子束照射及太空誘變育種等。而進行處理的作物包括農藝及園藝作物,尤其是對於像花卉這類以營養繁殖方式產生後代的作物,所改良的性狀除了可見的外觀表現型外,還包括像成熟期、抗病蟲害性或是作物本身的品質(例如禾穀類的蛋白質和胺基酸的含量,或是豆類的含油脂肪量等)。將誘變直接視為預成新品種的方法並不恰當,因誘變的所產生的變異有將近90%都是不良變異,或是伴隨著不良性狀的產生。所以,與其將誘導突變視為產生新品種的直接方法,還不如將誘導突變視為增加變異性的工具之一。再利用雜交或是選種的方式,重新組合突變體的優良性狀,比起直接利用誘導突變創造新品種,更可以獲得具有利用價值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