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蔡英文政府宣布依照國際標準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之美國豬肉得以進口臺灣市場後,美國拜登政府旋即宣布已停滯了5年的臺美貿易暨投資架構協議(TIFA)會議得以在2021年6月30日重新召開。而本文的目的即是透過系統性的方式針對歷年來臺美TIFA會議召開的情形以及所獲致的相關成果進行梳理與討論,並在此基礎上探討臺美經貿關係未來可能的發展方向以及值得吾人進一步關注的面向。本文認為,臺美TIFA會議所獲致的成果可分成以下5個階段來加以理解,其分別為1994年-1998年、2000年-2006年、2007年-2012年、2013年-2016年以及2021年以後。在這5個階段當中,臺美利用TIFA會議之平臺處理了彼此所共同關注的經貿議題,且討論的重點已從市場准入和要求臺灣達成更高之自由化目標,往建構彼此供應鏈之合作能力和韌性程度的方向改變。另外,在受到當前拜登政府將其施政優先順序放置在處理美國國內議題以及推動疫後經濟復甦等目標上,短期內臺美要從TIFA過渡到完整之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能性較為有限,但尋求與美方就其所關注之數位經濟協定進行協商與洽簽則是我方可正面期待的發展方向。另外,未來TIFA平臺與於2020年首次舉辦之「臺美經濟繁榮夥伴對話」(Economic Prosperity Partnership Dialogue, EPPD)、以及在2021年新建構之「臺美科技貿易暨投資合作架構」(Technology Trade and Investment Collaboration Framework, TTIC)等機制如何在臺美經貿關係中扮演角色與分工或合作亦值得吾人進一步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