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7.81.40
  • 期刊

【論文摘要】巴金森氏症合併聲帶麻痺高碳酸血症之呼吸照護經驗

【論文摘要】Respiratory Care Experience of Vocal Cord Paralysis and Hypercapnia in Patient parkinson's disease

摘要


一、個案報告目的:巴金森氏症患者常伴隨呼吸系統、神經肌肉系統等多重器官衰竭,急性呼吸衰竭時需呼吸治療措施介入,此類個案照護策略正是本次報告探討重點。個案因巴金森氏症引起聲帶麻痺衍生呼吸道阻塞、肺炎等問題,導致急性呼吸衰竭且脫離困難。經此次照護經驗了解此類病人適當醫療措施,提供相關照護及衛教預防呼吸衰竭再發生風險。二、呼吸治療評估:個案為64歲巴金森氏症男性患者,長期臥床。於10/18呼吸費力、嚴重喘鳴音、高碳酸血症使用非侵襲呼吸器未改善,插管使用侵襲性呼吸器。10/20執行呼吸訓練且測量氣囊漏氣試驗>110ml,10/22拔管後出現嚴重喘鳴音,使用非侵襲性呼吸器,但病人呼吸功未改善,且有嚴重喘鳴音,10/23重新插管。會診耳鼻喉科:巴金森氏症導致雙側聲帶麻痺,故建議建立人工氣道以便後續照護,且避免反覆肺炎感染。10/28行氣切造口手術,術後病人10/30脫離呼吸器成功。三、問題確立:1.上呼吸道阻塞:巴金森氏症引起雙側聲帶麻痺所致2.肺擴張不全:無有效咳嗽能力、痰液堆積續發肺炎所致四、治療措施及評值:1.侵襲性呼吸器/非侵襲性呼吸器即早介入:個案高碳酸血症於插管後改善,(如表一)可看到個案使用非侵襲呼吸器及侵襲呼吸器呼吸音及血中二氧化碳變化。2.適當PEPP預防肺泡塌陷:插管後於肺泡塌陷期間使用PEEP:8cmH2O(如圖1)3.執行氣切維持呼吸道通暢。4.CPT及復健運動(表格略)五、結果評值:病人上呼吸道阻塞合併肺炎引起之高碳酸血症於插管後即緩解,因應肺炎浸潤情況給予抗生素使用,為氣道塌陷予以適當吐氣末正壓;呼吸器訓練過程訓練,但往往於拔管後因上呼吸道阻塞於48小時內發生再插管,經跨團隊胸腔科、耳鼻喉科、護理、呼吸治療與家屬討論治療方針,安排人工氣道建立,病人成功於於10/30脫離呼吸器。六、結論與討論:1.此個案發生上呼吸道狹窄情況時非侵襲呼吸器的成效皆不佳,無法遏止病人呼吸衰竭,個案在吸氣期會造成聲帶關閉使吸氣氣流受阻,因此在拔管後使用正壓通氣,可在吸氣期的時候提供正壓,對抗大氣壓使聲帶打開促進通氣。聲帶麻痺病人使用非侵襲性呼吸器可大幅改善,但本個案全身肌肉無力,亦有舌頭後倒,導致成效不佳。建議即早使用侵襲性呼吸器,避免病人高碳酸血症惡化、過度做功導致肌肉疲乏。2.個案於拔管前執行氣囊漏氣試驗>110ml,文獻顯示氣囊漏氣試驗只能顯示病患是否有喉頭水腫,並無法看出聲帶麻痺問題。可拔管後立即使用非侵襲呼吸器或考慮再次插管。3.個案上呼吸道阻塞著重於咽喉,故氣管內管置入可建立暢通呼吸道,經移除過程個案無法維持呼吸道通暢(上呼吸道阻塞、痰液蓄積)。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