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221.40.152
  • 期刊

17世紀危機的宗教、政治層面──以齊格蒙三世觀之

摘要


17世紀的歐洲,可謂戰火紛擾之地,20世紀史家稱此為「17世紀的危機」──即全球在17世紀正進入一系列的巨大變革。此種變遷呈現於經濟、政治、社會、文化等各層面,並且以戰火、革命等形式爆發,終陷政權於動搖甚至崩塌的危機之中。在歐洲部份,根據20世紀史家的說法,危機的產生係因宗教改革以來的思想轉變,以及近古時期封建社會瓦解後,君王與各階級間的對立。並且,由於危機的涵蓋範圍幾乎包含全球,故位於北歐的瑞典王國與中東歐的波蘭─立陶宛亦受其影響。另一方面,近古時期,波、瑞兩國因國家利益而呈現敵對態勢,此種局面,在齊格蒙三世時有所轉變。兩國雖在同名君主名下結成同盟,卻迅速走向解體並先後爆發內部戰爭乃至於國際性的波瑞戰爭。此種危局的爆發,實與17世紀危機概念有雷同之處,皆可牽扯宗教衝突以及君主與各階級的對立態勢。由於史家對於歐洲17世紀危機的描繪少涉及波、瑞兩國,且多認為上述兩國的危機係自17世紀中葉以後才浮現。是故,本文擬藉由對齊格蒙三世於瑞典王國、波蘭─立陶宛的統治進行探討,以求探討齊格蒙三世時期的波、瑞兩國,是否已身處於危機泥淖之中。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