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清末年,廣西遵照清廷論旨,進行編練新陸軍一鎮又一混成協,以光緒三十四年爲始,預定於五年內完成。新軍一鎮的編練計畫,擬在南寧及龍州分別編練各一協,合爲一鎮。首先開辦講武堂及學兵營,訓練新軍所需的軍官及兵目(士官),繼即進行編練新軍,結果龍州先成步隊一標,計三營;南寧練成步隊二營,號稱一標。新軍混成協則在桂林編練,首先成立幹部學堂及學兵營,準備的工作過程較長,至宣統三年春末以後始行正式編練新軍,結果只成步隊二營,馬、礮、工、輜各一隊,相當於混成協定制的四分之一。廣西新軍一鎮又一混成協的編練結果至此而止,最主要的原因是經費不足使然。 廣西新軍混成協的幹部,多屬同盟會會員,乘機暗中鼓吹革命,從事革命活動,待至武昌革命軍起,彼輩即極力策動廣西宣佈獨立,隨而全協出動,取道湖南以至湖北前線,支援革命軍事行動。南寧及龍州方面的新軍,也共同挑選精銳一千人,號稱邕龍援隊,經由鬱江及粵滬等地水路以至南京,參加革命軍事行動。此外,由廣西陸軍小學學生發動組織的學生軍北伐敢死隊一百二十餘人,原在桂林地區駐防的廣西中路巡防隊六個大隊及機關槍隊計三千四百餘人,也相繼由桂林北上湖北支援。統計當時廣西遣派北上支援革命的新舊軍隊,多達七千人左右,其足以增強革命軍陣營的份量,不言而喻。 由於南北和議告成,來自廣西的各個部隊奉命集中於南京,廣西新軍混成協及邕龍援隊隨後受編爲中央直屬陸軍第八師,廣西中路巡防隊六個大隊及機關槍隊受編爲第三軍,廣西學生軍北伐敢死隊則分別送回原校復學或送升軍事學校,此輩學生中其後成爲國軍的傑出將領,計亦不在少數。而廣西中路巡防隊及機關槍隊在桂林地區以至出發北上途中,原以風紀欠佳,歷經受到輿論指責,到南京受編入第三軍後,作風依舊不改,終於遭受遣散。至於由廣西新軍改編而成的第八師,奉命擔任防守南京的任務,其後於二次革命行動中,力抗袁軍不屈,確曾表現了廣西新軍的革命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