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目的以計畫行為理論為架構,從行為信念、規範信念及控制信念為三個主軸來瞭解婦女於懷孕期間的運動信念。研究對象為北部某醫學中心婦產科門診經醫師診斷確定懷孕之婦女,以立意取樣,共得有效樣本58名。研究工具以計畫行為理論為架構,採半結構式之開放性問卷收集資料,以內容分析法分析並擷取其顯著信念。研究結果發現(1)行為信念:孕婦多認為運動的好處是可以順利生產,其次依序為控制體重、保持體力及身體靈活度、增進母體健康、放鬆心情、規律生活作息;在壞處方面,孕婦多認為運動會導致身體不舒服的感覺、會動了胎氣或使早產發生及導致跌倒意外發生。(2)規範信念:贊同孕婦運動之主要影響者,依序分別為其他家人、朋友或同事、丈夫及醫護人員;不贊同孕婦運動之主要影響者,依序分別為:其他家人、丈夫、朋友或同事。(3)控制信念:阻礙孕婦運動為身體或生理上的不適及限制、疲憊、擔心危及胎兒健康、時間限制及氣候不佳。本研究結果可提供醫護人員更瞭解孕婦在懷孕期間運動的信念之參考,並發展出有效的計畫來促進孕婦運動。
本研究目的為探討加護單位護理人員對重症病患生命末期決策之態度。採橫斷性、描述性研究設計,選取178位南部某區域醫院加護單位護理人員為研究對象。研究工具包含自擬基本資料表及「護理人員對病患生命末期決策之態度」量表,此中文版量表專家效度值為.95,內在一致性係數為.57。所得資料以SPSS for Windows 13.0版進行描述性統計分析。研究結果顯示97.2%護理人員同意「當病人權益未被重視,自身有責任與醫療團隊討論其醫療處置」;關於止痛藥部分,94.9%護理人員認為「即使可能加速病人死亡,給予止痛藥以緩解疼痛仍是恰當的」;然而有90.4%護理人員表示「即使終止如呼吸器及透析等生命支持療法,人工營養及水分仍應持續下去」。雖臨床護理人員普遍能覺察自身有責任為病人代言,且了解疼痛控制的重要性,然而對於病人自主權、及提供末期病人人工營養及水分知識則較不足夠,因此,護理教育及實務應著重相關知識的建立並強化倫理道德的素養。
「光」是我們日常生活必備的元素。近幾年來,「光學」更在醫學領域上逐漸成為主流技術。藉由光學影像顯微術,可以彌補超音波與X-ray技術的不足,提供癌症初期診斷之關鍵資訊。因此熟悉具備快速、高解析度(high resolution)的光學醫學影像系統,成為當今格外重要的研究課題。本文將介紹現今具備高解析度(小於10微米)之醫學影像技術,包括共軛焦顯微鏡(confocal microscopy)及光學同調斷層攝影(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最後將提及另一新型光學影像顯微術:體積全像顯微術(volume holographic microscopy)。
光動力治療在胸腔惡性腫瘤的應用已經逐漸普遍,雖然它的臨床角色尚未獲得確定,但是就目前文獻所累積的經驗顯示,它對早期食道癌與中心型肺癌,可提供與手術切除類似的長期存活成效,而其併發症與治療後的恢復速度,則是明顯地優於傳統手術。但是這些臨床成果,由於無法排除病患選擇的偏差因素,因此光動力治療在胸腔腫瘤的治療成效,仍有待進一步臨床研究的確定。
雷射發明之後,很快就被應用在神經外科手術,初期主要用來做為手術切割及止血的工具,後來配合手術顯微鏡及內視鏡進行精細準確的手術,應用於腦瘤的切除,電視內視鏡雷射交感神經切除手術治療手汗症,以及經皮雷射椎間盤減壓手術治療椎間盤突出症。之後雷射熱潮逐漸在神經外科消退,轉往光動力醫學方面發展。光動力醫學,包含光動力診斷、螢光導引腫瘤切除、及光動力治療,能夠作為惡性腦部腫瘤的輔助性治療,目前相當受到矚目。螢光導引腫瘤切除術可以提高腫瘤完全切除率,延長病人的存活,改善病人的預後。光動力治療能夠殺滅手術後殘留的腫瘤細胞,不傷害周圍正常的腦組織,而且可以重覆給予,對具有多重抗藥性的腫瘤亦有療效,亦可以與其他的治療方法同時進行,適合作為手術中或手術後的輔佐治療。對於侵犯腦部重要功能部位的腫瘤,為了保全正常神經學功能,因而無法完全切除腫瘤組織,此時術中針對殘留腫瘤組織進行光動力治療或許是很合適的選擇。大多數的病人對光動力治療有相當好的耐受性,少數病人可能有腦壓上升及皮膚光過敏等副作用。新光感物質的開發以及光源系統的改進能夠促進光動力治療的發展,若能開發同時具有良好螢光反應及光動力效應的光感物質,可以達到診斷與治療雙效合一的效果。
光動力治療是近年來逐步發展成熟的一種癌症治療方式,主要原理是利用光感物質被特定波長光源激發後,產生單態氧及自由基,來造成腫瘤細胞死亡。影響光動力治療效果的主要因素為光感物質和光照效能。近年有許多研究者利用劑型設計及改變投藥途徑的方式,藉以改變光感物質的特性並將之送達至作用部位,以發揮最大療效並降低副作用的產生。
抗生素的濫用導致微生物對許多抗生素產生抗藥性,導致治療上的困難,因此發展出更有效處理微生物感染問題的新方法,實在是一件迫切需要的事。目前科學家已經證實利用光動力治療的方法可以殺死微生物。光動力殺菌(photodynamic inactivation)為一有別於傳統抗菌藥物治療微生物感染的方法;光動力殺菌過程中光感物質可迅速地累積在菌體,並經由特定波長的光源激發後,產生單態氧及自由基對微生物細胞進行毒殺,形成不可逆的傷害。光動力殺菌對細菌或真菌具有立即殺菌效果,不同於抗生素的殺菌機轉。目前沒有證據顯示微生物會產生對抗單態氧的機轉而對光動力殺菌產生抗性。聚合物微胞(micelles)與微脂體(liposomes)同樣都具有避免光感物質在水溶液中聚集而改善光動力的效率,而微胞之優點在於除了殺菌效率相同於或更優於微脂體外,成本低廉、容易製備等更顯示其潛力。甲殼素(chitosan)應用在光動力作用上,能夠提升光動力作用抑制細菌或真菌生長的效率。利用紅色之發光二極體光源來激發5-氨基酮戊酸(5-aminolevulinic acid)以應用在疣的光動力治療上,它不但有效,治癒率達九成以上,簡單又不留疤,唯一的缺點是在照光時有輕微至中等程度的痛。因此光動力治療在抗微生物的應用上,已成為光動力醫學領域中的重要的研究領域,不僅能減少抗生素使用,避免抗藥性微生物產生,更能用來治療抗藥性微生物的局部感染。
近年來,將光電或雷射等不同形式的電磁能量應用於皮膚疾病或醫學美容的治療愈趨普遍,2004年,美國哈佛大學R. Anderson and D. Manstein等人提出fractional photothermolysis(分段式光熱療法)的理論,開啟了皮膚科雷射治療的新頁。根據分段式光熱療法的理論,各種分段式磨皮雷射也應運而生,不僅可以達到良好穩定的治療效果,更可以減少副作用的產生,本文針對分段式磨皮雷射的理論、分類、臨床應用與副作用等方面做一完整介紹。
光動力醫學可區分為光動力診斷與光動力治療兩大類,目前已經被廣泛的運用在癌症的偵測與治療、抑制細菌或病毒引起的淺層感染。本文主要介紹光動力醫學在牙醫學、婦產科和神經外科的應用現況。在牙科方面,光動力治療可以減少細菌滋生進而達到降低細菌感染;應用於婦科疾病能夠有效治療人類乳突病毒相關之生殖器細胞異常、子宮頸上皮內贅瘤、以及外陰上皮內贅瘤和尖狀濕疣;在神經外科應用於惡性腦瘤包括多形神經膠母細胞瘤及分化不良星細胞瘤之手術與治療。開顱手術中以光感物質做螢光導引切除術可以有效的提高腦瘤的完成切除率;惡性腦瘤手術切除後配合光動力輔佐性治療已被證實是有效的,兩者均可增加病人存活率。此外,以光動力殺菌用來治療多重抗藥性綠膿桿菌亦是相當有效的方式,值得再繼續深入研究。
倫理諮詢在生物科技快速往前推進的時代裡,已變成醫學倫理上重新強調的要點。美加先進國家至少有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醫院都已提供有倫理諮詢的服務,來幫助醫事人員,病患及家屬從事日愈複雜艱難的醫療抉擇。1982年Baby Doe事件加速了建立醫療諮詢機制的必要性之認知,1992年美國主掌健康照護機構之認可的組織,要求所有的醫院必須提供給病人及健康照護者倫理教育的課程及活動,而且各醫院也紛紛陸續成立了醫學倫理委員會以應對越來越複雜的醫療難題。雖然醫療倫理諮詢已變成一個潮流,但諮詢機制,過程及責任卻沒有完全釐清,醫學倫理委員會通常把教育當作委員會的重要任務,因為醫療諮詢缺乏訓練有素的專家使提供該服務有力不從心之嘆。倫理問題通常錯綜無比,基本上它不只是醫療的問題,也是社會的、教育的、價值思維的、人際關係的、法律的、經濟的,因之要提供一個完善的諮詢機制必須有長期的準備與週全的機制。誰可以提出諮詢?如何從事諮詢?它與法律的關係又是如何?醫師能當諮詢師嗎?醫院裡的哲學家其定位又是如何?等都是問題。本論文以台灣目前醫院裡的諮詢情況做了一個調查,一般的認知是台灣在這方面有所欠缺有待加強,而各醫院的醫學倫理委員會也應扮演新的角色,試圖填補諮詢上的缺口。本論文對倫理諮詢的理論作些簡述,討論它的過程與諮詢記錄的思考,也同時做了一些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