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35.184.166

中華心理衛生學刊/Formosa Journal of Mental Health

社團法人中華心理衛生協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在1980年代,美國的一些精神障礙者提出復元觀點,之後引導歐美精神障礙者復健服務至今。在邁入二十一之際,更加強調進入”The Decade of the Person”,重申重視精神障礙者作為一個“人”,而非等同於“疾病”。許多復元者自身經歷的披露以及幾項長期追蹤研究,都顯示精神障礙者復元的可能性,比例也相當高,重要的是及早給予復健和適應社區的機會。儘管復元觀點與實務在西方已燃燒二十餘年,在台彎卻鮮少有人加以討論,在本文筆者試圖整理復元的定義內涵、復元的過程、復元過程的阻力與助力、並提出一復元過程與結果之參考架構;進而討論復健與治療之別和復健之價值與原則,以及以復元為導向之精神復健體系和實務特色;最後,以復元觀點檢視台灣的精神復健政策與資源,提出粗淺的建議。藉此拋磚引玉,期待未來有相關研究結果激起更深沉的討論。

  • 期刊

本文針對經法院判決需參與「加害人處遇計畫」「戒(酒)癮治療」之家暴加害人,進行飲酒經驗、酒精和暴力關聯性、「酒癮者」角色的自我認定及對戒癮團體期待等部份的了解。研究發現多數的受訪者皆有長期飲酒的習慣,不過他們皆不認為自己是「酒癮者」,並認為戒癮是個人意願和意志力的問題,強迫性的戒癮治療是沒有效果的;不過受訪者在酒精與暴力相關性的看法上,則呈現相當分歧的意見,部份受訪者堅持酒精與暴力行為完全無關、部份受訪者則認為酒精與暴力雖無直接的關係,但卻具有催化暴力行為、降低理性功能的作用。最後,研究者還針對研究相關之議題和結果進行討論。

  • 期刊

本研究希望探討的問題是本地青少年在「關係主義」的中國文化脈絡下,如何與其父母一起面對個體化歷程的問題。究竟在此個體化歷程中,青少年們經歷了些什麼?研究工具究竟測量些什麼?青少年的個體化任務與父母親親情關係及與家庭的關係之間有什麼關聯? 本研究主要以問卷法與焦點團體法二種程序進行。首先,編製初步的問卷。預試階段,在施測初步問卷之後,隨即邀請有意願深入討論與此問卷有關議題之受試,組成焦點團體,透過團體討論的資料以協助問卷的修改。期能釐清本地青少年在其與父母個體化歷程之內涵,建立本地青少年個體化歷程的測量工具,及其與父母親情及家庭關係之關聯。 本研究首先以構念再分析的架構及焦點團體質性資料分析萃取出個體化歷程的因素成分,並嘗試建構出多元個體化歷程的模式以更貼近本地青年人的生活經驗。其中包括相依個體化、分離個體化、相黏個體化及相反個體化等四種歷程。最後,並討論此多元及演化的個體化歷程,在今後繼續探究的方向。

  • 期刊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依附型態大學生在網路成癮傾向上之差異,並驗證「焦慮型與懼怕型有較高之網路成癮傾向」之假設。將南區大專校院依照分層叢集抽樣,抽出樣本數共5,137人,以團體施測方式進行;實際回收4,456份資料(86.74%);有效資料4,425份(86.14%)。以中文版人際關係問卷測量依附型態,而以中文版網路成癮量表修訂版測量網路成癮傾向的程度。結果顯示與安全型相比,焦慮型與懼怕型在強迫性上網、網路成癮戒斷反應、網路成癮耐受性等分量表以及網路成癮總量表上得分較高;但疏離型與安全型無差異。另外,若與疏離型相比,焦慮型仍有較高之網路成癮總分、戒斷反應以及耐受性得分。本研究發現焦慮型與懼怕型均有較高之網路成癮傾向,支持本研究假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