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18.188.59.124

The Kaohsiung Journal of Medical Sciences/高雄醫學科學雜誌

高雄醫學大學,此刊物暫停授權合作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本研究為比較17位膝關節患者中,15位使用半球型切骨術治療失敗後以人工關節置換治療(研究組)與14位患者直接以人工關節置換治療(控制組),在臨床上和X光分析之差異。研究組平均追蹤時間為59.4個月(25-146月),控制組為62.3個月(43-140月)。依據美國膝關節協會評分等級,結果發現研究組94%有良好或好的結果。研究組與控制組於術後膝關節評分、功能評分與關節彎曲角度並無顯著差異。雖有2例矯正後過外翻與1例嚴重內翻的病例於人工關節置換中須以自體骨骼填補脛骨部位骨骼缺失。一般而言,半球型切骨術後並不會危害再進行人工關節置換。

  • 期刊

本院在8年內共發現19例血管內異物,包括17例臨床使用的靜脈導管斷片和2例靜脈導線。使用經皮血管內異物摘除技術,成功取出17個異物,採用的摘除器具為捕捉環及籃狀捕捉器。在異物取出的過程中,皆末發生合併症。因此,目前可運用的技術是簡單容易且能安全地將血管內異物取出,以避免手術取出所引起的併發症和死亡率。

  • 期刊

本研究目的是,應用數位掃瞄X光影像分析法砰估國人未治療之早期發作性牙周炎及成年牙周骨破壞量。取材自過去20年被診斷的早期發作與成人性牙周炎的178位患者,包括96位男性與82位女性,牙齒總數4262顆。檢查、計算早期發作性與成人性牙周炎牙周骨破壞量。研究材料與方法包括標準牙根尖X光片、掃瞄器、電腦程式系統及Microstation95影像軟體。結果如下:(1)早發性牙周炎上、下顎前牙區的X光牙周齒槽骨破壞量明顯大於慢性牙周炎;(2)早發性周炎齒槽骨最大破壞量,最常發生在第一大臼齒與下顎門牙區;而成人性牙周炎的最大破壞量最常發生在第一及第二大臼齒;(3)牙周齒槽骨破壞量的大小依序分別為大臼齒、門牙、小臼齒、犬齒;(4)早發性牙周炎與成人性牙周炎齒槽骨破壞量隨年齡增加而增加;(5)早發性牙周炎齒喪失率最常發生在第一大臼齒及正中門齒及下顎門齒與第一大臼齒,成人性牙周炎牙齒喪失率最常發生在上顎第一及第二大臼齒及下顎第二大臼齒與正中門齒。結論顯示,未治療過的早發性牙周齒槽骨破壞量與破壞速度明顯比成人性牙周炎患者大而且快。

  • 期刊

本研究測量由第三級多葉準直儀、第二級照野遮擋塊及多葉準直儀伴隨遮擋塊形成的照野的劑量特性,並由第二級遮擋照野資料建立第三級多葉準直儀照野的劑量計算技術。這些劑量參數包括:絕對輸出(Dw)、準直儀散射因子(Sc)、全散射因子(Scp)、假體散射因子(Sp)、百分深度劑量(PDD)、組織最大比(TMR)、尖峰散射因子(PSF)。由測量的結果得知:多葉準直儀照野的絕對輸出從4×4到24×24cm2時,比擋塊照野的輸出由+5%降到+2%;Sc及Scp的變化也比擋塊照野的小,是Sp、PDD、TMR卻沒有改變。由本研究得到重要的結論:當單獨使用多葉準直儀治療患者時,輸出會變大並且需要用尖峰散射因子來計算多葉準直儀照野的輸出。

  • 期刊

This study establishes the concurrent validity of the Screening Scale of Developmental Delay II (SSDD-II) with the Bayley Scale of Infant Development II (B5lD-II). Three hundred and seventy-nine children referred by pediatricians at the Clinic of Developmental Delay at the Kaohsiung Medical University-Medical Center were tested using the SSDD-Il, and about 1 week to 1 month later, they were tested again using the B510-11.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1) the SSDD-II score increased as age increased, fitting the principle of developmental sequence. (2) The raw scores of the Mental and Motor scales of the BSID-II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five subscales of the SSDD-II. (3) The three facet scale scores (language, cognitive and motor) of the BSID-II also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five subscales of the SSDD-II. The SSDD-II has a high concurrent validity, and is a convenient scale to use to screen children for developmental delay in clinical practice in Taiwan.

  • 期刊

不整脈性右心室心肌病變是一種不常見疾病。它主要的病理變化,是因脂肪組織取代原有旳心肌細胞,而且它主要影響右心室,但也有少數影響至左心室。不整脈性右心室心肌病奱除可造成心衰竭症狀外,它亦石引起心室頻脈而造成猝死。曾有報告指出,不整脈性右心室心肌病變是造成義大利年輕運動員猝死最主要的原因。但也有報告指出,中國人的不整脈性右心室心肌變臨床表現有別於西方人。本篇報告了本院3位不整脈性右心室心肌變病患者的臨床表現、心電圖及影像學上的經驗,並作有關於不整脈性右心室心肌病變的文獻回顧。

  • 期刊

一位10歲女孩因慢性黃疸,經診斷羅特氏症候並接受核子醫學膽道閃爍造影檢查。檢查時之表現因肝細胞對離子吸收率下降,造成心血池背景活性持續增加,部份射活性經腎臟排泄,在4小時的影像中清楚可見。不過,在15分鐘中影像,仍可見部份放射藥物通過膽囊,證明肝細胞膽汁分泌功能正常。有關羅特氏症候,在核子醫學膽道閃爍造影診斷的相關病理、生理,將藉本文作回顧討論。

  • 期刊

骨的藍格罕士氏細胞組織球症造成骨結構破壞,在臨床變化上類似惡性腫瘤或骨髓炎。由病灶中可發現組織球伴隨不等的嗜紅性淋巴球以及中性球。本文中此罕見的10歲小男孩病例中,除了報告病史及臨床現外,亦報告治療狀況和後續追蹤,也一併對骨的藍格罕士氏細胞組織球症的分類及組織學作詳細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