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好的教練,才會有好的運動。好教練才能教出好運動員。為提升教練素質,本文介紹運動王國-美國運動與教練組織,包括美國國家運動及體育協會、美國高中運動聯盟、北卡羅來納教練協會所發展出的教練相關準則,希望能提供國內各運動組織的參考,同時,希望國內的各級運動教練能夠引以自省,共同建立合乎倫理準則、有利於選手成長與運動發展的運動環境。
目的:本研究旨在於瞭解本校學生對臺大校總區戶外運動場館、戶外游泳池及舊體育館等設施,目前的使用狀況及對未來空間規劃的看法。方法:採用『國立臺灣大學運動場館現況調查之問卷』,針對臺灣大學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共計367 份,依據所得資料以描述統計分析。結果:校內學生為保持身體健康而前往運動,並從運動中獲得樂趣,以網球場、籃球場、排球場是滿意的。田徑場、戶外游泳池、舊體育館等被認為是應改善的運動場館。結論:臺灣大學校內學生保有運動之習慣,建議增加校內運動場館之空間,以提高校內學生之運動頻率和運動環境。規劃整修田徑場、戶外游泳池、舊體育館等3個老舊建物,以提供校內師生安全、優質之運動場館。
本研究的目的一、比較國內訓練與國外移地訓練時,選手在知覺運動動機氣候及內在動機的差異情形。二、探討運動目標取向、知覺國內訓練運動動機氣候對國內訓練內在動機的預測情形。三、探討運動目標取向、知覺國外訓練運動動機氣候對國外移地訓練內在動機的預測情形。研究方法:為調查法,以國內體育專業院校運動技術系之「卓越計畫」精英選手的移地訓練者33位受試對象,其中男26位、女7位,其平均年齡20.30±1.78歲。統計方法:以相依樣本重複量數考驗進行目的一之分析;以多元逐步迴歸進行目的二、三之預測。結果顯示:一、在比較知覺國內訓練與國外訓練之運動動機氣候,不論『工作取向氣候』或『自我取向氣候』,均以國內訓練顯著高於國外移地訓練;在內在動機方面,國內訓練與國外移地訓練二者均未達顯著差異。二、在預測國內訓練的內在動機方面,運動目標取向中的『工作取向』及知覺國內訓練運動動機氣候之『工作取向氣候』為顯著的預測變項,共同解釋變異量為23.6%。其中『工作取向』佔12.8%,『工作取向氣候』佔10.8%。三、在預測國外移地訓練的內在動機方面,知覺國外移地訓練運動動機氣候中的『工作取向氣候』,與運動目標取向中的『自我取向』為顯著的預測變項,共同解釋變異量為44.7%,其中『工作取向氣候』佔34.5%、『自我取向』佔10.2%。最後,依據本研究之結果與討論,提出以供教練移地訓練參考的結論與建議。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瞭解排球發球方式對發球目標成效之影響,研究範圍為2006年世界女子排球錦標賽之中華隊與其對戰之各國隊伍,合計10隊9場34局比賽為分析內容,方法:採用錄影帶分析方式進行,資料分析方法包括:次數、百分比、平均數、二因子變異數等,結果指出:(一)中外球員在發球方式,以肩上發球為主要發球方式,且中華隊之發球目標為自由球員及主攻手為主,而外國隊之發球目標,以主攻手及輔助攻擊球員為主。(二)中華隊之發球目標成效,以快攻球員為最高,且發球成效不會因為發球方式、發球目標而有所不同,且不會有交互作用;而外國隊之發球成效,以主攻球員為最高,且發球成效不會因為發球方式及交互作用而有所不同,但在發球目標上有差異,針對主攻球員之發球成效高於輔助攻擊球員。(三)整體球員之發球成效,以快攻球員之發球成效為最高,其次為主攻球員,且其發球成效不會因發球方式及交互作用而有所差異,但在發球目標上有差異,針對主攻球員之發球成效高於輔助攻擊球員。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differences of body composition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in different levels of baseball players. Eighty two baseball players (age: 26.2±3.7 years, body weight: 88.0±9.6 kg, height: 178.1±5.6 cm) in Taiwan participated in this study. They were divided into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group (n=30), professional group (n=23), and amateur group (n=29) according to their competition experience. The body mass index (BMI), body fat percentage and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subjects were measured. Independent oneway ANOVA was used to compare the variables between groups.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groups in BMI and body fat percentage (BMI: 27.32±2.30 kg/m2 in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group, 27.50±2.35 kg/m^2 in professional group, and 28.33±3.26 kg/m^2 in amateur group; body fat percentage: 21.72±3.11% in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group, 20.80±3.23% in professional group, and 21.83±4.30% in amateur group). The T score and Z score of bone mineral density from ultrasound measurements in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group were significant higher than in professional group (T score: 2.13±1.43 in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group and 0.73±1.46 in professional group, p<.05; Z score: 2.76±1.44 in national representative group and 1.39±1.39 in professional group, p<.05). In conclusion, the BMI and body fat percentage of baseball players were no difference between different levels of baseball players. However, the values of the baseball players are higher than usual standards. The bone mineral density of the baseball player is higher than the average value and the national representatives have relatively higher bone mineral density.
目的:探討青少棒選手在打擊過程中,揮棒時間對打擊表現(打擊率)的影響。方法:以青少棒棒球隊9位先發選手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14.3±1.0歲、身高169.0±5.5公分、體重64.7±6.7公斤。於室外球場中利用Redlake高速攝影機(250Hz),擷取揮棒時間之運動學參數,以Kwon3D動作分析系統計算運動學數據,所得資料以SPSS12.0進行統計分析,以描述統計呈現實驗結果;並以Pearson積差相關探討參數之相關程度,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青少棒選手揮棒時間對打擊表現相關值為γ=.013並無顯著差異。結論:建議青少棒選手在打擊訓練時應先增加擊中球的能力。
目的:了解世界大學女子手球及中華隊的射門技術,及不同水準隊伍與射門技術之關連性及差異。方法:以2006年世界大學女子手球賽球員為研究對象,依據官方提供的比賽紀錄進行整理與分析,以卡方考驗分析與賽各國及不同水準隊伍之射門技術的差異與關連性。結果:各隊及整體的射門次數與得分數之不同位置的比較都達顯著差異,射門成功率則僅有日本與中華臺北未達顯著水準,其餘都有顯著差異。前六名隊伍間各個射門位置的射門次數之比較,有外線射門、底線射門、側翼射門與快攻射門達顯著差異;在得分數方面,有底線射門與快攻射門達顯著差異。兩隊間的比較則僅有中華臺北外線射門成功率顯著優於匈牙利。不同水準的隊伍與不同位置的射門次數及得分數,均非互為獨立,都有顯著相關存在。結論:大學女子手球比賽中,底線及快攻位置為最重的攻擊位置,中華臺北的外線射門有良好的表現,底線及快攻射門為需加強的部分。
本研究針對2008年第一屆國際拳總主席杯拳擊錦標賽之冠、亞決賽做攻擊技術之分析,內容包含以下五點:(一)輕、中、重各量級各種出拳方法上之攻擊率分析。(二)決賽選手每一回合(場)比賽之總拳數分佈情形。(三)各種不同組合拳之編配。(四)參賽之二十二名選手在攻擊率與得分方面之相關。(五)參賽之二十二名選手出拳率與得勝方面之相關。用描述性統計法(平均數、百分比、)及皮爾森積差相關為本研究主要目的進行分析研究。研究結果發現:(一)輕、中、重各量級選手在不同出拳方式之攻擊率上,輕、重量級的選手以刺拳(jab)之攻擊率最高,而中量級的選手則以主直拳(traight)最高。(二)決賽的選手每一回合與一場比賽之平均拳數分佈情形,以重量級最高,其次為中量級,輕量級。(三)在各種不同單拳與組合拳之編配上,輕、重量級以刺拳系列最高而中量級則以主直拳方面為主。(四)在參賽二十二名選手之攻擊率與得分的相關(correlation)方面,經皮爾森積差相關法的檢驗後發現,本次進入決賽之選手的攻擊率與得分方面並沒有顯著的相關存在(r﹦.15)。(五)在參賽二十二名選手之攻擊率與得勝的相關沒有顯著的相關存在。但在十一場決賽中有七場以上是出拳愈高者愈容易獲勝。 作者期望本文所列之各項攻擊數據供國內教練參考。期盼努力的向他國學習之外,使我國拳擊水準能往上提升。
本研究旨在探討八週巴西操對男子籃球運動員運動適能及基本技術之影響,以蘭陽技術學院97學年度15位男子籃球代表隊為研究對象(平均年齡19.73±1.16歲;身高179.87±8.29公分;體重78.81±17.20公斤)。以相依樣本t考驗比較訓練前及訓練後的差異性,顯著水準定為α=.05。結果:1.在立定跳遠能力、立定三步跳、助跑摸高力、60公尺衝刺跑、10公尺折返跑、藥球擲遠等項目經八週巴西操訓練後均明顯優於訓練前。2.五點快速投籃、傳球、運球與防守步伐等基本技術經八週巴西操訓練後均明顯優於訓練前。結論:顯示八週巴西操訓練確實可增強籃球員運動適能與提昇籃球基本技術的表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