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在介紹植物的分類方法,中西方不同的切入觀點和其中的差異性。西方的分類法以林奈為代表,說明二名法的發展和過程,而東方則以明朝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為代表,比較中西方在植物分類法上的方法和所其著作原本意義的不同所產生的差異性,並介紹目前當代常用的分類方法和分類法則,並藉由此文,讓大家對植物與中藥分類有更深入的認識。
中國的纏足風俗,有相當長的歷史。纏足的對象主要是針對女子,目的在展現女子小腳之美,效果類似西方芭蕾,女舞者著硬鞋墊起腳尖跳舞的美感。與芭蕾不同的是,纏足對身體造成嚴重破壞,易造成骨折、驚恐、心慌、憂鬱、臟躁、墮胎、流產等病,且違反了整體觀、天人合一、中庸平衡的中醫基本精神。然而中醫典籍中,少見倡導女子不纏足的論述。這反映中醫的社會屬性過於強烈,且中醫反映男強女弱的社會現象。
現代醫學認為脾是一多系統、多器官的功能單位,涉及消化、免疫、血液和內分泌系統,脾的主要和基本功能是消化和吸收,如果脾的消化功能出現障礙,則有其病理表現,稱為脾氣虛證,近年對脾氣虛證進行了諸多的研究,本文對脾氣虛的一些現代研究做了總結。
心率變異(heart rate viability, HRV)是目前可以有效的量化與評價體內自主神經的活性的方法,而有些學者認為卵泡發育與自主神經系統有關。中醫認為肝主疏泄影響排卵期的陰陽轉換過程,而且中醫肝的功能與自主神經系統密切有關。因此我們研究35名健康女性,分別在月經第9天,第14天,以及第19天測量HRV的指標,分析比較彼此間的關係。結果顯示在排卵期也就是月經第14天,時域指標顯著的增加,而頻域指標比值則顯著的降低。因此可知自主神經系統在月經週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且可能與誘發排卵密切相關。
長期臥床患者之肺炎或泌尿道感染皆可能引發全身性發炎反應而導致敗血症,敗血症若合併急性腎衰竭,很快地腎功能完全喪失,即必須接受透析治療。雖然各種抗生素不斷問世,但因肺炎而死亡的比例仍居高不下,這是因為長期臥床患者肺炎感染的細菌常常比較複雜,甚至因平日服用多種藥物,藥物間交互作用與不良反應機率也會提高。此位病患長期腎臟功能不佳,罹患肺炎後病況反覆,甚至住院治療期間腎臟功能急遽下降而須洗腎。本病案透過中醫西醫治療思惟之分析,建立一套中西醫結合治療之參考模式,希望能藉此能縮短肺炎病程,預防敗血症、腎衰竭之發生比例。
目的:本篇報告一個以順氣和中湯加味治療氣虛頭痛,得到良好療效之病例。 臨床表現:病患為一52歲女性長期反覆頭痛三年,平日稍受風寒,頭痛即發作,天冷或疲倦時症加重,經各種治療仍無法痊癒,故前來尋求中醫治療。 治療過程與治療結果:以順氣和中湯加味治療共14天。病患服完當天藥後,頭痛即緩解,追蹤服藥後4 個星期內,病患頭痛皆無發作。 結論:頭痛為常見但病因複雜的疾病,惟有精確辨明頭痛的病因、病機、部位、性質、病程久暫及其與臟腑、氣血、經絡諸方面的關係,給予恰當治療原則和選擇有效方藥,才能收到良好療效。
目的:本篇報告一例外傷性骨盆多處骨折,經手術後施行針藥併用配合復健得到良好療效之病例。 臨床表現:這位47歲電焊工,工作中從二樓摔落,經送本院急診檢查後發現左側骨盆變形,診斷為左側骨盆多處骨折。翌日發生上消化道出血。住院第4 日施行鋼釘內固定手術,術中患者發生嚴重出血,在完成髖臼骨折鋼釘內固定後即結束手術。在骨科病房主要的治療有質子泵抑制劑、輸血、骨骼牽引、皮膚牽引、抗生素使用及床邊復健。住院第44日轉入中醫病房,當時症狀為左髖部以下腫脹痛甚,活動受限,須服西藥止痛藥及鎮定劑方能入睡。 治療過程與結果:我們給予電針、雷射針灸、藥熏,配合骨折3 期治療用藥,停用西藥亦能入眠。此時為骨折中期,治宜調和氣血、接骨續筋,方選接骨沒藥散加減;及至後期,治宜補氣血、益肝腎,方選壯筋續骨丹合龜鹿二仙膠。住院第58日能使用助行器行走,第82日病情改善出院。門診治療包括電針、內服龜鹿二仙膠合六味地黃丸;1個月後改持拐杖行走,再3個月後則行動自如。由於我們的介入,使其復原時間比骨科醫師預期縮短一半。 結論:治療骨盆多處骨折,於手術後早期結合中醫與復健治療可縮短復原時間。
研究目的:人口老化對整體醫療照護體系有相當大程度影響,醫療照護體系應如何調整因應人口老化對醫療需求質與量上之需求變化是未來政策規劃之重點,因應慢性疾病及無法治癒疾病之醫療照護增加,中醫醫療服務有其不同西醫醫療服務特質,在面臨人口老化議題時中醫醫療體系應如何因應與調整。本研究將透過德菲法擬由中醫領域之學術界與實務界專家對未來中醫醫療體系的政策意見加以整合,提供中醫界未來發展之參考。 研究方法:本研究採用專家德菲法,希望能透過德菲問卷填答回覆整合專家意見,選取台灣地區關於中醫醫療實務界與學術界專家共計21位,進行二回合專家問卷,運用描述性統計進行資料量化分析,問卷第一回合回收率80.95%,第二回合回收率100%。 研究結果:經過二回合德菲專家回饋問卷的結果,專家學者意見認為人口結構改變,對中醫醫療利用有所改變;在應建立中醫診斷基準及治療指引部份,專家認為中醫需要有自己一套的診斷基準與治療指引,而不是與西醫用相同一套;多數專家認為未來10年中醫就醫科別會有較大的需求量為內科、針灸科與傷科,台灣應發展中醫專科醫師制度的時間點為4至6年內,並建議宜由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來負責主導推動較恰當。 結論與建議:人口老化對未來中醫醫療服務利用量與費用學者專家認為有相當程度影響,且政策上有必要就長期照護機構部分強化中醫醫療服務供給。中醫醫療若要發展專科制度是否要與中醫健保支付關連應一併考量,中醫診斷及治療標準化應是強化之重點,中醫醫療專科化發展建議經相當時間加以考量與規劃再予以推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