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您的圖書館登入
IP:3.147.80.203

漢學研究/Chinese Studies

漢學研究中心,正常發行

選擇卷期


已選擇0筆
  • 期刊

楚系簡帛「(特殊字元略)」字的釋讀,迄今已有十幾種不同意見。本文逐一檢視各家說法之後,確認此字應隸定作「歇」,在《緇衣》和《語叢四》簡文中可讀作「轍」,在《凡物流形》簡文中可讀作「徹」。在研究過程中,對於上博竹書《周易》簡32「(特殊字元略)」字、馬王堆帛書《陰陽五行(甲篇)》149行「(特殊字元略)」字、郭店楚簡《老子(甲)》簡27「(特殊字元略)」字、《汗簡》「撤」字條「(特殊字元略)」字、《古文四聲韻》「轍」字條「(特殊字元略)」和「(特殊字元略)」字,四版《金文編》附錄下204號「(特殊字元略)、(特殊字元略)、(特殊字元略)」等字,以及附錄下205號「(特殊字元略)」字,筆者也分別提出個人見解。此外,還對殷商甲骨文「(特殊字元略)、(特殊字元略)、(特殊字元略)、(特殊字元略)、(特殊字元略)、(特殊字元略)」等字是否為「曷」字,以及西周金文「(特殊字元略)」字、春秋金文「(特殊字元略)」字是否為從「曷」旁的字提出質疑。

  • 期刊

本文認為「文學傳統」的建構,背後牽涉龐大的意義認定的體系,那是不同時代的意義賦予的方式,必須透過反覆使用且熟悉上手的感知模式,才能讓事物連結出意義關係:換言之,中國文學的「傳統」,是在不斷變遷的意義認定模式下,所擬塑的或是所建議的「文學認定史」。現有的所謂「抒情傳統」論述,以魏晉「歎逝感物」說為主,而成為當前詮釋中國文學的主導性說法,但是顯然較難以涵蓋先秦、兩漢已有的書寫現象,於是探索這個「傳統」更初始的部分,也許是建構整個中國文學傳統的第一步。 如同本文的探索,發現所謂「感物」說並非魏晉人的專利,而是在「感物造端」的賦詩對話行為中最基本的替代法,被班固接續上辭、賦的文體批評之後,接下來的王逸進一步由語言的替換與意象的替換來分析楚騷,而鄭玄更由替換意象的角度,大規模地箋注《詩經》,而為後來的「情-物」對應說奠立了基礎。另外,除了這個以兩類別之間的關係拉引為主的發展,在「賦」或「誦」環境中,更透過大量關於國史或世系的記憶組構,來進言上諫:換言之,我們在替換、比興這個系列的發展之中,也不應該忽略屬於「誦」這個脈絡的持續存在,以及這個類推會聚的方式,如何不同於比興對應,而透過聚合輻輳來應和更大的宇宙世界。

  • 期刊

周處改過自新的傳說藉由《世說新語》的記載,而為人們所熟知。實際上,還有許多與周處有關的傳說,至今仍活躍於民眾的講述之中,其傳說大致上可分為:1.周處除害傳說:2.周處悔悟,以及拜師學藝傳說:3.與周處有關之風物傳說等三類。這些傳說不僅反映人們對於歷史人物周處的理解與看法,以及官紳庶民之間的微妙互動,也呈現集體記憶的可選擇性。所以,本文將依循以下的脈絡探討周處傳說:首先,分析周處傳說的內容,以及情節單元之差異,探討各傳說之間的共通性與特殊性:其次,說明傳說之所以創生的原因,以及隱含於傳說之中深層、微妙的官紳階層與庶民之互動:接著,探討集體記憶的可選擇性;最後為結語。相信這樣的詮釋面向對周處傳說,乃至歷史名人傳說能有更深一層的認識。

  • 期刊

大江匡房是日本平安朝晚期的漢學碩儒,《江談抄》是他在晚年令弟子藤原實兼筆錄其言談的語錄體著述,此書收錄為數可觀的中、日文人詩話,成書年代約相當於北宋徽宗年間。本文針對此書的詩話群進行對照研究,從詩話的定義、北宋詩話的特徵、特定詩話翻案的手法等角度探討《江談抄》與北宋詩話間的關聯。 《江談抄》與北宋詩話,雖然登場人物、時空背景不同,但在故事的骨架、敘事的手法以及主題意旨上,《江談抄》詩話有如模寫北宋詩話的形態。本書有兩樣特徵,都與北宋詩話相通:一、沒有系統或完整的詩學理論,架構鬆散、多瑣事趣聞的雜錄:二、書中主題跨涉「論詩及事」、「論詩及辭」的範疇。 虎關師鍊的《濟北集》中所纂述的詩話,向來被認為是日本詩話的濫觴。不過,《江談抄》的詩話雖無詩話之名,卻有詩話之實,且收載的詩話數量遠勝《濟北集》。也就是說,《江談抄》是日本最早受到宋代文學影響的作品。

  • 期刊

本文透過對元雜劇經典之一《王粲登樓》的分析,討論以下幾個課題:首先,若從文學意象與歷史氛圍的角度切入,可發現金元時期文學中的「王粲用典」,已帶有濃厚的時代特徵:「登樓王粲」成為貼近此時文人自身處境的「隱喻」,及文人群體的代表圖像。其次,作家鄭光祖挑選此劇編創,有其映照自身的深意:劇中情節的「曲解」,不能單以「襲套」、「幻夢」視之,而應視為作家重重掩蓋、幾番曲折之下的「隱喻發揮」,藉機表達他對於「異族入主」的看法。其三,面對文學上的「舊經典」(登樓賦),作家以「轉化」與「轉釋」之改寫手法,開發「曲/劇」此一新興文體的表現高度,創造「新經典」。最後,透過此劇結尾的舞臺指示-「散場」,窺見元劇作家兼顧「雅俗」的用心。

  • 期刊

明代科舉以制義取士,吸引大量人才投入,啟蒙教育也多以經書的章句訓詁、八股文的寫作教習為重,許多兒童被要求專心舉業、心無旁騖,詩歌啟蒙教習因而受到衝擊。但舉業的教習內容,與詩歌寫作基本訓練原有互通之處,同時詩歌本屬傳統語文教育的一環,也是文人發抒才華、立言不朽的重要形式,因此本文由明代詩人王世貞的學詩經驗出發,探討明代兒童的啟蒙學詩經驗、明代家長和兒童對於學詩一事的考量與心態、明人對詩歌的價值判斷及教習次第、明代兒童詩作的紀錄與接受概況,並探討詩歌啟蒙教習所反映的詩學意義,藉以一窺明代詩壇的多元面向。

  • 期刊

僧肇的《肇論》是南北朝般若宗的傑作,歷代疏解者眾。總的來說,南北朝以後,佛家諸宗對《肇論》的文字內容並沒有太多異議,直到晚明,卻有華嚴宗鎮澄法師寫了兩卷《物不遷正量論》,對《肇論》中的<物不遷論>進行尖銳質疑和批判。其主要論點有二:一是論證<物不遷論>的主要命題「物各性住於一世」的「性住」義是一種外道常見,這與般若中觀的「性空」大乘義是截然相反的:二是論證<物不遷論>的「性住」義也同時與《法華經》的命題「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的「常住」義完全不同。經過這兩個論證,鎮澄藉此欲指出僧肇<物不遷論>中「物各性住」的命題有根本錯誤,與般若、法華「性空」、「常住」的大乘義完全不合。 事實上,與鎮澄同時許多高僧學者如道衡、蓮池、德清等,都與鎮澄有過筆戰,但鎮澄認為這些人都沒能說服他,所以這一樁晚明佛學公案沒有很完美地了結。本文則欲承此緒餘,針對鎮澄的兩個批評,展開較為豐富細致的論證,以證明鎮澄對僧肇「性住」義存在理解上的偏差。

  • 期刊

摩登伽女與阿難的故事,是佛陀宣講《楞嚴經》的緣起,更是佛陀弟子蒙受「女難」的典型,稱為「摩登伽難」,將摩登伽女視為誘惑修道者的情欲魔女,然而,這段歷程更是摩登伽女成證四果阿羅漢的悟道關鍵,換言之,由摩登伽女立場來看,不是「摩登伽難」,而應是「阿難難」或「摩登迦女悟道記」。本文期望跳出以往的阿難視野,轉以「摩登伽女」為核心,探討摩登伽女在其單獨經典、《楞嚴經》及《楞嚴經》疏論、明清時期文學文化、近代文化界、佛教女修行者等面向,討論她如何被詮釋?強化、轉變的形象為何?形象定型後又有何改變?進而省視其背後的視角,歸納其形象詮釋的二大路徑:主動情欲、速證果位,以及由此衍生的可能趨向,並期待擴展出新的空間與視野。

  • 期刊

《明史》往往被視為官修史書中之善本,關於《明史》纂修的過程,學者已有不少討論,例如從官方的立場、編纂之分期等方面來探討這部書的編修情形,然而在《明史》各式稿本中,416卷本《明史》的考訂與其中<列女傳>的編纂,仍有待釐清與研考。 北京圖書館藏416卷《明史》抄本,書中未註明作者,《續修四庫全書》將其撰著人列為萬斯同,但萬氏編纂《明史》的成果,自清代以來即眾說紛紜,加以其所留下的史稿殘缺不全或未註明撰者,往往難以斷定。其次,目前所存被視為萬斯同《明史》的稿本中,唯有416卷《明史》存有<列女傳>,其內容與通行的武英殿本《明史》稍異。本文分析416卷本《明史》<列女傳>編纂的特質,探究本書將明代婦女集體入傳的構想,並與王鴻緒《明史稿》、通行本《明史》<列女傳>二稿略作比較,以凸顯《明史》<列女傳>編纂的特色與其在《明史》編纂過程的意義,另也順帶考證舊題萬斯同416卷本《明史》的相關問題。

  • 期刊

從宋代至明代,胡安國《春秋胡氏傳》(以下簡稱胡《傳》)受到朝廷的重視,學術地位越趨鞏固,對《春秋》學風形成一定的影響力。清代初期仍舊以胡《傳》為科舉定本,但與先前獨霸經壇的聲勢有別,學術地位逐漸下降,各方批駁的意見也越來越多。從官方敕纂的著作中,就能見到他們對胡安國的不滿,例如康熙為《欽定春秋傳說彙纂》作序,說明胡《傳》多穿鑿附會,離經義逾遠:乾隆《御纂春秋直解》序也提出胡安國有附會臆斷之失。而《四庫全書》在胡《傳》的收錄上,刪削許多有忌諱的文字,舉凡學者解經能不宗胡《傳》者,《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多表示讚許,朝廷對胡氏的立場明顯有了轉變。歷來對此課題的研究成果有限,未能深入察看官學的接受態度,具體分析箇中的變化。故本文試圖探討清初官方對胡安國《春秋胡氏傳》的批評,從官方的代表著作:《日講春秋解義》、《欽定春秋傳說彙纂》、《御纂春秋直解》與《四庫全書》等進行論述,除了說明朝廷詮解《春秋》的基本立場,還深入剖析其對胡《傳》態度的改變歷程,整理官方辨正胡《傳》的共同面向,呈顯論題的相關內容。